是一切财富的源泉。"[6](P149)再一方面,自然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的要素和基础,而且是精神生产的对象和内容,是客体主体化的重要方面和客观源泉。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须臾也离不开自然生产力,它们是精神生产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认识对象和内容,是人才生产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一极和源头。离开自然界,精神生产和人才生产将"无米可炊"、"无米可食"。(2)社会生产力又是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人虽然离不开自然界并生活于自然界之中,社会生产力处处都不能脱离自然生产力,但是,仅仅依靠自然存在物的直接的形态,仅仅依靠现成的自然生产力,并不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自然事物丰富的潜在属性并不因为对人有用就自动展示或暴露出来,自然生产力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也不因为构成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基础和物质条件就自发地再现或生长。事实上,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社会生产力始终是其主导的方面和面向的中心以及全部生产力生长和发展的发起者、调节者和推动者。人类产生以来,地球地貌乃至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中不仅渗透着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和力量,而且凝结着社会生产力的创造和价值。正如著名学者西蒙所指出的:"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16](P3)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未来发展和基本走向越来越直接地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3)我们时代所面临的若干全球性问题客观地印证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人们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急功近利地发展生产力,同时又无节制地向自然界倾弃各种废物,完全不顾自然生产的再生能力和承受极限,导致自然生产破坏,自然生产力锐减,结果,人类社会生产的要素、材料和能源需求与自然生产的物能供给之间出现供不应求和尖锐矛盾,自然生产力的破坏反过来又严重抑制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这就是生态危机的物质内容和实质。很明显,生态危机是片面发展社会生产力无视自然生产力的恶果,是"人类主义"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与自然的共同危机,实质是人类的危机、文明的危机。这一客观事实表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割裂二者并把它们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第二,自然生产力内部诸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生产力内部看,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自然界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一方面,太阳能、空气、阳光、土地、矿产、水源等自然力不仅是植物发生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而且是植物发展的自然条件、生命源泉和要素。因此,它不仅是全部生命物质产生的物质基础和要素,也是全部生命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条件,因而也是全部自然生产能力的基础和要素。另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并不是自然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的质的超越,是从非生命到生命的质变,是从自然界的自然力到自然界的生产力的飞跃。要是没有生命的诞生和进化,就没有自然界的生产力。如果这样,也就不会有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诞生,也就谈不上任何生产力。而自然界的生产力一旦登上历史舞台,全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就变得不可遏制。在自然界的生产力中,绿色植物的生产力是其基础和关键,动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动力。这是因为:(1)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唯一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生物。全部庞大的动物界(包括人类)都直接间接地依赖消费绿色植物而生存。其中,森林是绿色植物的主体,它们是植物生产力最旺盛、最集中的地方。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供氧、保护鸟类、休养保健等功能,而且还具有调节气候、降低噪音、防风防沙等环保作用。现代生态学者主张,评价环境质量的最优标准是:"在这个环境中,一个地区的’初始生产力’可以接近或达到其理论上最大值。"[14](P245)(2)动物是生物界唯一具有主动性的生物,这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力量,是生物生产力的主体和动力。具体地说,其一,动物具有植物无法比拟的主动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其二,动物是全部生物中各类最多、层次最多、形态功能也最多的一大类,自身形成一个多级层次并动态发展的上升序列;其三,动物不仅直接间接地消费植物,生产自身、发展自身,丰富着生态系统巨大的基因库和自然生产力资源,而且也刺激着植物的生产力,扩大和丰富着植物生产的范围和品种,拓宽和提高着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层次。其四,动物进化发展还直接孕育了人类诞生的自然条件和生物前提。而这正是人类产生的最重要前提之一。缺少了这一点,生态系统的进化就不可能发展到更高的层次,自然生产力就不可能进入到社会生产力,生产力自身的发展也就摆脱不了盲目性和自发性。综上所述,生物的生产力构成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 然而,自然界的自然力或自然界的生产力并不等于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作为一个始终起作用的总的生产力,它不仅包括自然力,也包括植物的生产力和动物的生产力,但却不是它们的机械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生态生产力。它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制约并决定着其它生物要素和单元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都生存于生态环境之中,它们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刻也不停地与其生态环境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和交流。土地、水源、森林、矿产、阳光,等等,这些都参与植物和动物与生态环境的交换。它们或者作为原料(物质),或者作为动力(能量),或者作为信息(规律)在起作用。因此,生态系统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全局性、决定性的意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譬如臭氧层遭到破坏,温室效应严重加剧,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面临解体和毁灭,生物系统自身的生存也将失去保障。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第三,社会生产力内部诸层次间的关系。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主体和主导。这是因为:(1)物质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人们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文化科学艺术和其它生产活动。历史表明,在1866年的大饥荒中,有100万印度人被活活饿死,而这种情况在现代就很少发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物质生活资料不足,物质生产落后[8](P560-561)。在今天,计算机行业作为精神生产的代表,其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但如果离开计算机硬件和材料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物质生产作为基础和条件总是制约和影响着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2)精神生产力作为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生产力,又是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和先导。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其中贯穿着智力的运作、思维的创造和知识的应用,自始至终体现着精神生产的关键与先导作用。从人自身看,精神生产即观念、意识、智慧的形成与生产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之一,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社会正在实现以体力为主的生产劳动向以脑力为主的生产劳动的全面过渡,精神生产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它在主体身上已成为关键性因素和主导性力量。在现代,精神生产的重大突破往往导致物质生产的飞跃性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革命性变革。众所周知,没有电子理论,就不会有电子时代和计算机时代;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从精神生产指导社会实践的意义看,不是实践决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