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生产力新论 ——大生产观初探      ★★★ 【字体: 】  
生产力新论 ——大生产观初探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0:46   点击数:[]    

生产力,是指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的总和。"8.认识、改造世界促进人类进步的能力说,简称"包含认识能力的改造说"。认为生产力概念应该把人的认识能力纳入其中,是人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以此基础改造世界促进人类进步的能力。例如,吉彦波同志在其论文《应该重新定义生产力--把认识能力纳入生产力内涵》中指出:"生产力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而得到的,认识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并用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能力。"
    上述八种定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产力本质的特定方面,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和缺陷。概括地讲,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不足:
    1.过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无视或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上述八种定义都不同程度地把生产力范畴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基础上。其中,"征服说"最具代表性,持此观点的学者亦最多。事实上,生产力表现人对自然的关系,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马克思讲,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5](P95)恩格斯也讲:"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6](P159)另一方面,生产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它既是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连结点,也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器。它在本质上是社会价值与自然规律、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就是说,"社会给予自然的烙印和自然的独立性质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人就生活在这个统一体之中。人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都在促成着、确证着和实现着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断地续写着作为自然史的人类史。因为说到底,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P66)因此,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仅仅只看到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统一的一面,这是片面的和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实质在于,它把两种尺度对立起来,把生产活动理解为人类向自然无限索取的单向活动,把自然界理解为与人对立的异己物和一种"纯粹的有用性"[5](P125),完全无视自然的"自为的力量"[7](P393)。对立的观念支配对立的行为,异己的活动导致异己的结果。当代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
    2.过分强调了社会生产力,无视或忽视自然生产力。上述定义由于不同程度地将生产力概念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基础上,因而都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把生产力理解为社会生产力,而把自然生产力完全从生产力范畴中排除出去,这是全部生产力定义的一个共同特点。很多定义开宗明义,首先指出"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笔者认为,既然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也就不能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当然也就不能把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事实上,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就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自然生产支持并推动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力也依赖并推动自然生产力。二者始终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动发展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有过一些论述。马克思指出:"人在生产中……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8](P56-57)因为,"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9](P394)因此,"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10](P864)"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10](P922)因此,"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11](P15)可见,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讲生产力必然要涉及到客观存在的生产力的这两个方面。可以说,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割裂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无视或忽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发展,在理论上肢解完整的生产力系统,在实践上无视和破坏自然生产力,这是最普遍、最严重的理论错误和实践偏差,是生产力理论最大的失误所在。
    3.过分强调了物质生产力,无视或忽视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绝大多数学者都将生产力理解为物质生产力,尽管也有人提出了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等重要见解,但毕竟人数不多,影响不大,不占主流。上述八种定义中,前五种观点都将其片面规定为物质生产力,只承认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而把人类认识世界、创造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和技术等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能力排斥在生产力范畴之外,这些活动和能力被纳入到上层建筑范畴之中。前六种观点都生产力片面规定为物质生产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总和,而把"生命的生产"即人的生产、教育活动及其能力也从生产力范畴中排除出去,也纳入到上层建筑范畴之中。这不仅在理论上肢解了完整的生产力系统,也在实践中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协调发展。认识世界、生产知识的精神生产活动和生产下一代、培养接班人的人才生产和教育活动,它们本来处于全部生产活动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位置,但却被纳入上层建筑范畴,并排在上层建筑的末位,这种认识上的失误导致实践上的偏差:精神生产和人才生产失去了应有的生产投入和社会地位,科学知识不受重视,人才教育常被忽视。这是极大的失误。前苏联的解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生产力内部发展不协调,精神生产、人才生产和教育发展长期失误所造成的。
    纵观上述种种定义,可以发现,对生产力的理解存在两大根本缺陷和一个明显趋势。两大根本缺陷是:其一,没有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对立,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分离,作为社会生产力之前提与基础的自然生产力一直在人们的认识视野之外,未能纳入系统的生产力体系之中。其二,没有系统全面地理解生产力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层次结构。生产力作为人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过程,它是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以及人才生产的有机统一,具有诸多方面和众多层次。而且,生产力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历史展开过程和丰富上升的运动过程。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也经历着一个不断丰富、深化上升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就是:第一,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思想逐渐削弱,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征服说→控制说→改造说→影响说→适应说"的变化过程中不难看到这一点。从"征服"到"适应"的变化明显是对征服观念的扬弃,是对人与自然伙伴关系、统一关系的逐渐肯定。第二,对生产力理解的片面化倾向逐渐得以纠正。从最后几种定义可以看出,由单纯的物质生产力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统一的两种生产力,再到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相统一的"大生产力",这无疑是认识不断丰富、日趋深化的发展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理论自身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它其实是生产力实践不断发展、日趋复杂的客观表现和时代反映,是生产活动发展规律的现实展开与理论再现。
 
二、重新界定生产力的原则和内容
    我们认为,考察和研究生产力,必须紧紧围绕而不是脱离开现实的生产过程来进行,应当如实地、全面地和客观地反映生产力发展的本来面目和历史进程。为此,笔者提出生产力定义的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对马克思恩格斯等导师们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关于这一原则,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之所以提出这条原则,是因为理论界在对生产力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二)

  • 下一篇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生产力新论 ——大生产观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生产力新论 ——大生产观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生产力新论 ——大生产观初探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