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二)      ★★★ 【字体: 】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0:25   点击数:[]    

条件,传统农村手工业完全可以改进和局部更新并使自己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提高了社会总供给,也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传统部门可以利用现代部门的先进影响发展和提高自己,完全不必以消除自己的固有经济形式和产业为条件。

在从事农副产品商品生产的传统部门,传统部门则使自己适应现代部门,从现代部门吸取科学和先进技术等等现代因素,生产适于现代部门需要的原料或初级产品,在此过程中发展自身。这里还是以无锡为分析对象。

无锡农村蚕桑生产的扩大,是小农经济主动适应上海缫丝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无锡缫丝工业在20年代中期以后迅猛发展的结果。为了弥补传统小农生产的不足,提高了蚕桑生产的质量,获取更多收益,农民接受了大工业企业、农村改良机构等等对蚕桑事业改良的推进和先进技术传播。至1930年代前,无锡蚕桑业一直呈现繁荣景象。1962年国家蚕桑调查组的报告中说:"无锡蚕桑生产最兴旺的年代是1920-1930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县蚕户161809户,占全县总户数的83%(又据《江苏省实业行政调查报告书》,1913年无锡养蚕户为14200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85.44%)。1929年全县共有桑田251037亩,为全县水稻面积的29.80%,平均每亩桑园产茧量70-150斤不等。1927-1930年平均年产茧量18.27万担,1927年产量最高达22万担,约为全省最高年产量65万担的33.8%"。"1929年全县茧产量19.48万担,全县茧款收入1200余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茧款折合大米900-1 050斤……1927年国外生丝价格最高达每镑5.24美元时,从事蚕桑生产的农民甚至毁粮种桑,大量养蚕"。这体现了传统部门可以在现代经济因素的刺激下积极改进和提高自身,它使小农经济在为现代部门作出原料贡献的同时使自身获益,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内在缺陷,并发展和壮大自己。蚕种基本良种化是突出成绩。有人估计,无锡一带改良蚕种的比例,由20年代的30%提高到30年代的90%纠纷以上。至1934年,当地土种已被淘汰。(注:王庚堂、汤可可:《无锡近代经济史》。)就江苏全省看,30年代后尽管处于蚕丝业十分不景气的环境中,但改良蚕种的生产量仍明显上升,数额巨大,从1931年度的244.6万张增加到1936年的411.2万张,6年来的总产量达1556万张。(注:陈慈玉:《近代无锡地区制丝业之发展》。)

随着土种、劣种被逐步淘汰,蚕种的微粒子病毒大为减少,江苏全省病毒率从1930年的6.42%下降到1935年的0.37%。(注:陈慈玉:《近代无锡地区制丝业之发展》。)

蚕种改良和育蚕方法的改进,对无锡等地的蚕茧总产量和单产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时人指出,"且近十年来,制种场已分布四乡,指导农民饲养之法并改良原种。故自实施以来,收益宏大,是故锡邑产茧日多,而品质亦逐年提高也。"(注:《蚕桑史料杂编》(手稿),见《近代无锡蚕桑业资料选编》第107页。)从总产量上看,据江苏农矿厅依照各地税务局所收茧税作出的计算,自1923年至1928年,无锡、武进、吴县、吴江、昆山、太仓、常熟、松江、金山、丹阳等县的干茧产量,从117 506担上升至132 589担,(注:吴江县档案:8.1.2782。)单产量从以前的十足收成下,每张蚕种春季产茧20斤、秋季产茧15斤,提高到30年代中期的平均产量为春蚕茧30斤、秋蚕茧20斤。(注:沈百先:《两年来之江苏省蚕业统制述要》,《江苏建设月刊》3卷3期,1936年3月。)值得注意的是,单产成绩是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给我国生丝产业带来严重打击下取得的,十分不易。

无锡等地蚕桑业的发展,既适应了现代工业的原料需求,也对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抗战初期,日本满铁对无锡小丁巷、郑巷、杨木桥三村的典型调查显示,出售蚕茧所得占中等偏上农户现金收入的49.39%,远远超过其他收入比重;而直接用于蚕桑养殖的支出,却只占总支出的25%。此时因无锡丝厂受到日军严重破坏,农村蚕桑业已大为衰落,可见蚕桑业在无锡农家经济地位中之重要。

总之,无锡蚕桑农副业生产在一定时期中,因接受了现代部门的积极影响,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效: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和提高了农民生活;改善了现代部门的原料供给状况;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在传统经济的繁荣中得到较好的利用。前引无锡11村调查表明,自1929年至1936年7年间,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者从65.99%降到65.91%(修正值)(注:吴柏均:《无锡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3期。),基本未变,这从一方面显示了农村内部传统产业对农民仍有强大的附着力。

3、与现代部门发生关系中传统部门内在性质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现代部门的影响。

棉纺织业方面,农民家庭纺织业在使用机纱后,从初步逐渐深化,发生了三方面变化。

第一方面,也是最广泛的方面,是独立生产者农民通过市场购买机纱,现代工业通过市场与独立农户形成产品机纱的供需关系。农民用机纱织布,大大提高了土布的生产数量和质量,明显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使土布在数十年时间内有力地与洋布进行了竞争。

第二方面,商人资本介入土布生产,不再由生产者出资而是由商人运用大量资本,购买机纱发放给农民,农民按要求上交产品,最后由商人投放市场。这大量存在于江阴、常熟、常州、无锡等地。在一些地区,商人还将织机发给无资力的小农以扩大生产。应该注意,包买商是"放纱"和"收布"集于一身的。通过放纱收布,商人资本对传统部门的重大作用是,一,大大增加和扩大了传统部门即农家纺织业的生产能量和生产范围:织户中的绝大部分是生活贫困的农民,富裕农民很少,因此缺乏购买机纱资金常常制约了农民织布简单再生产的进行,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放机"则使农户无须再筹集资金购纱,从而一方面显著增加了原有农民家庭纺织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使原来因缺少资金而无法从事纺织业的农民得以事之,从而使织布业在地域和数量上都得到扩大。二,"放机"使农民无须考虑产品销路。织户若自产自销,必然会在原料购买和产品销售上遇到市场风险,贫因小农经不起价格波动、纱贵布贱带来的损失。行"放机"后,农民只须专心织布,节省物料,就可以稳获收入。这是增加和扩大农民家庭纺织业再生产能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上述原因,尽管织"放机"比自己独立织布销售的收入低,在江阴地区要低20%左右,但广大农民还是选择织"放机",特别对于贫苦农民这更是唯一选择。

购纱收布系于一身的包买商,担当了工业资本扩大产品销路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的任务,通过包买商将机纱贷放给农民织布,工业资本将自身资本的积累机能与传统部门的繁荣更有效、更稳定地联在一起。

第三方面,近代纱厂与手工织布工场、农民家庭织户、近代机器染织工厂组成新型产业组合。纱厂向手工织布工场或小布厂出售特制的"盘头纱"(上好纱的经轴),工场直接发给织户,这可省去一道加工工序,直接上机织布。织户将织成之布交给工场初步整理,最后送到现代机器染织工厂精加工后上市销售。这种形式以江阴至上海之间的联系最典型。这种形式,实际上已在生产技术、生产工序、生产组织和生产资本诸方面初步形成一种现代工业与农民家庭工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纵向一体化生产组合的雏形。小农传统生产已被纳入现代生产体系之中,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在现代部门谋求获得优质原料的努力中,大工业同样和传统部门通过技术、产品、资金等等方面,使传统部门发生重要变化,并使现代部门产生出与传统部门间的新型关系。(注: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可参见拙著:《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安徽教育出版社即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三)

  • 下一篇文章: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关于中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深度分...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关于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的探析
  •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否是封闭式经济...
  • ››关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思考
  •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三个判断
  • ››关于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制度分析
  •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 ››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
  •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