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单凭吸收廉价劳动力就可成功地积累资本以获得发展。对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资本积累来说,"无限劳动力的供给"从不构成瓶颈,最大最关键的也是最不易解决的问题是产品销路问题,是市场问题。而棉纺织工业的基本市场就是传统农村家庭织布业的机纱需求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近代棉纺织工业是依靠为广大的农民织布业"提供服务"来立足并获得发展的。据笔者测算,至抗日战争前的30年代时期,国内机纱的主要市场仍在农村,在全部机纱产量中,约有53%是供手工织布业的原料,作为大工业纱厂自行织布用纱不足28%,约相当于手织布的一半。其余主要为针织业和各类布厂用纱,实则布厂中亦大量使用人力织机。
再看看现代部门为解决原料问题改良传统部门的努力。与自发地、出于改进家庭纺织业迫切要求而较快形成的机纱市场相比,满足大工业所需要的工业原料对于传统小农经济来说却绝非易事。如果说,靠千千万万的小农家庭尚有可能在数量上满足某些工业部门的原料需求,那么在质量上,不经过农业改良,要小农经济的生产符合要求是办不到的。正因为如此,才在原料的需求与供给关系这个层次上再一次引起现代与传统部门间的互动关系。
为获取适合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的原料,现代部门主动致力于传统部门的原料生产,改进传统生产。近代长江三角洲典型的事例是张謇领导下淮南盐垦事业和江南的农村蚕桑业改良。
淮南盐垦事业是张謇倡导和亲自参与下兴起的。1901年秋,张謇创立通海垦牧公司,以通州垦牧公司为榜样,自1915年起,在短短数年中,掀起了废灶兴垦、大办农垦公司的热潮。至1936年,在南起吕四、北至陈家港,纵长七百余里,宽横数十里不等,总面积约36700平方里的黄海滩涂草荡上,先后办起了有正式名称的垦殖企业42家,加上派生的小公司约77家。淮南盐垦是前无古人的极其艰苦的事业。垦区全系沿海荒滩,"惟仰苍天白云,俯有海潮往来而已"。当涨潮时,草荡被海水全部淹没,一片汪洋。在海水未被淹没地区,土壤也含盐极重,仅能长些蒿草。每逢狂风大潮,巨浪滔天,海水远袭内陆,凡被海水淹没过的土地,三年内寸草不生。大潮更危及灶民、垦民生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又无雄厚资金和官方资助,没有远大目标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垦殖事业是不可想象的。而张謇之所以有此举,原因之一是因为清醒地认识到棉花原料对棉纺工业的重要。为大生纱厂解决好原料问题是张謇发起淮南垦殖事业的基本目的。他认为,从地区建设和从大生纱厂的需要出发,必须建有自己的棉花原料基地,才能不受制于人,为工业的发展准备长久发展的条件:"因念纱厂,工商之事也,不兼事农,本末不备,辄毅然担任期辟此地,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注:《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4,第30页。)值得注意的是,张謇从事盐垦,并非当时大生纱厂已遇到了原料困难,而是明确认识到优质价廉的原料条件对棉纺织工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当时,中国棉花因大量输出国外,价格上涨,引起了张謇的深忧,他基于工业没有丰富价廉的原料基础必难持久的农本观出发,毅然决定经营棉花垦殖,为大生纱厂的长远利益作战略准备:"厂纱畅销,然棉以输出多而贵。计各国未有纺织而自营植棉者非上策,乃拟营垦牧公司。"(注:《张季子九录·专录》卷7。)
无锡近代缫丝工业与农村蚕桑改良是另一事例。由于传统的蚕桑业不能满足缫丝工业的要求,在无锡地区引发了工业资本运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直接插手改良小农商品作物生产的行为,由此形成了大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互动经济关系和资金技术组合。丝厂对农村蚕桑生产采用了如下一些办法,将农民生产纳入为工业服务的轨道。
第一,资助、扶持建立蚕种场以推进蚕种改良。"三五馆"蚕种场是无锡早期设立并取得很大成功的大蚕种场。该场是在无锡最大丝厂永泰厂厂主薛寿萱建议下开办的,在资金和产品销售上都得到永泰厂的帮助。为了保持名牌"金双鹿"的质量,永泰厂不惜投入重金十余万元,自己直接建立了3家蚕种场。
苏州的"大有"蚕种场是江南又一著名蚕种场,制种量最多年份达96万张,在苏、浙、皖三省有11个分场。在江浙皖乃至全国,特别是在无锡,以改良种代替土种、推广秋蚕等等,都是有了"大有"后才全面推开的。而这样一个蚕种场是和无锡著名丝厂"乾@①"丝厂合办的。
第二,丝厂培训蚕桑改良人员以推进农民家庭育蚕。为了取得优质蚕茧,各大丝厂不惜工本推进蚕种改良。自1929年至1937年,永泰厂先后聘请专家,培训了蚕桑、制种、制丝与蚕务3个专业的人员569人。"大有"蚕种场也举办过"乾@①丝厂蚕业合作社技术员养成所"。
第三,通过茧行,高价收购改良茧、优质茧。丝厂对农民育茧质量施加影响的普遍作法是通过茧行,对所需改良茧、优质茧给予较高收购价,当时改良茧每担比土种价格高510元。
第四,丝厂组织养蚕合作社以推动农民改进蚕业。养蚕合作社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农民,进行共同催青、稚蚕共育等先进方法提高蚕茧的数、质量,并合作售茧。无锡各大丝厂在推动当地合作社的建立方面起了颇大作用。
除了丝厂直接从事农村蚕桑改良事业外,蚕桑教育、改良机构在推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其中江苏省立女蚕校尤为著名,它们在吴江开弦弓乡的蚕业改进工作,已因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而闻名于世。
2、传统部门力图吸取现代因素,通过革新以维护和发展自己。
利用现代技术和产品发展自己是最普遍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民广泛使用机纱织布,发展壮大了家庭手工业。自19世纪80年代,长江三角洲的南通、无锡、江阴、常熟、常州等地农户开始使用机纱织布,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尽管在30年代受到重大冲击,手织业始终为江南地区最为普遍的农村工副业。农民使用机纱直接经济后果主要有二,其一,发展和扩大了家庭工业。其二,对农民家庭收入影响极大,是支撑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以下仅以南通为分析典型。自1884年农村开始以机纱织布后,农村土布生产开始突飞猛进。土布的品种规格、产量和生产区域都大变化。销往东北的关庄布,从全用土纱的"尺套"发展到"洋经本纬"的"大尺布",比原来加宽20%,放长1倍以上。品牌规格更显有增进,"自有机纱后,小牌、群牌与提牌,改为洋经本纬,规格又提高了,加宽放长,为大尺布奠定了基础。此后自次中逐步提升,而至特大,全用机纱,乃大发展。"(注:林举百《近代南通土布史》第34页。)各类机纱土布的"发展过程,比稀布与尺套快速得多。自1884年至1931年凡47年中,均在不断改进。"(注:林举百《近代南通土布史》第34页。)在产量上,使用机纱10年后的1904年,关庄布生产达到高峰,1905年大尺布北销总数达15万件以上(每件40匹)。在1912年以后虽然未能继续增长势头,但在1920年仍157.4万件,1925年达118.4万件。土布生产发展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南通土布原先产区在崇明、海门一带,逐步扩至包场、六甲等地。自使用机纱后,织布区域明显扩大,向西北延伸,至久隆镇、大洪镇,再延伸至南通近郊及正场、姜灶港等地,几遍南通全境。毫无疑问,织布区域的扩大意味着家庭织布业的数量和范围的扩大,而家庭织布业的发展改善了个体家庭单位的收入。据1933年的一项调查,平均每一个织布家庭出售土布的年收入达145元以上(注:蔡正雅:《手工业试查报告》,转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三),第761页。),这对贫苦农民来说是很大一笔钱。而这时南通土布已处于衰落期,兴旺时期收入会更高。
南通农村家庭织布工业的发展及其对于农民经济的重要贡献说明,在接收了现代部门的原料等等先进因素后,加之其它有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