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资本主义与中国文化─韦伯观点的再评估      ★★★ 【字体: 】  
资本主义与中国文化─韦伯观点的再评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9:06   点击数:[]    

的认知对象和目的已和韦伯的原始旨趣截然不同,顶多是在理论和方法的层次上借取韦伯的精密思考能力,帮助我们认清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势力──包括理念与利益。韦伯所说的一段话,在诠释二十世纪人类大规模的「抉择」时,还是有着相当发人深省的效果,他指出:「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透过『理念』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经常如铁路上的转辙器一般,规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行为。人们借着这种世界图像试图解答下列的疑问:我们愿意『从何』得到解救,解救之后又『何所去』,而且──不可忘记──要如何才能获得解救。」(引自Schluchter着,顾忠华译,1986:4)

 

社会主义,及其更高境界的共产主义,从十九世纪开始描绘了一个迥然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世界图像」,并以类似信仰团体的组织力量推动了一连串朝向人类「终极解救」的革命运动,中国还成为最庞大的社会实验场之一。而在此种理念逐渐「解除魔咒」之后,势必得寻找出新的理念,定下新的轨道和方向。今天中国大陆已逐渐整合入世界经济体系,「致富」的动机更是旺盛无比,再衡诸台湾、香港和世界各地华人的经济成就,可预见财富的创造和累积对中国人来说不是遥不可及,但是资本主义不只有生产面,还包括财富分配及再生产的整套机制,中国在「让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立即面临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若处理不善,可能引发严重危机。韦伯曾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贡献之一,是正当化了营利的动机和后果,中国迄今有无其它良策来制度性地解决「均」的需求,同时又满足继续解放生产力的条件,实决定了下一世纪中国的命运。

陆、结论

韦伯从「西方理性主义」(Der okzidentale Rationalismus) 的观点出发,综论西方所以产生现代型资本主义的独特条件。中国做为西方的「对比点」(Vergleichespunkt),自然会被凸显「差异」的部份,遂引致日后环绕着「西方中心论」的争议,掩盖了进一步挖掘韦伯中国研究具有之启发意义的努力。持平而论,韦伯当时预留了许多空间,并没有绝对化中国文化──无论在传统或现代的情境下──的可能选择与动向。他也承认中国的宗教文化代表着另一类型的「理性主义」,有其自身设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问题是,回顾过去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其间的曲折反复耗尽了数代人的宝贵光阴,也因此造成切超赶的集体意识。虽然邓小平希望不用去计较他的改革路线究竟姓「资」或姓「社」,但长远来看,类此问题无法一再逃避。今天的「资本主义」已非马克斯所处时代的初期资本主义,甚至也不是韦伯当时所能想象,以中国近百年追求的「富强」目标而言,欲「跳跃」过资本主义的阶段或回避其「洗礼」,似乎皆不可行。当前中国的决策者再度尝试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现代」文明,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只是这套「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会在「社会主义」的支配格局里发生何种化学效应,没有人能事先断言。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文化的因素在这个发酵过程中必然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最理想的状况是,中国人能自觉到文化中独特的「理性主义」成份,以此为主体容纳西方在其「理性化」过程中获致的成果,进而得以取资本主义之利而避其弊;但这次的中西遭遇仍不排除会出现「逆转」的状况,亦即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和民族主义重新崛起,以驱除西方势力为号召,回复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锁国模式。「中国往何处去?」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加深西方人对「文化冲突」的疑虑,另一方面让中国人民无所适从,只能抓住「机运」(这是何等宿命的想法!),尽量在短时间做发财大梦。吊诡的是,这种过度膨胀的营利欲,在韦伯看来,正是以长期理性经营为特质的现代型资本主义的「宿敌」,是否它在中国大陆会再一次「阻碍」资本主义的生根与发展,毋宁是「全球化」声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场大戏了。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份

金耀基,1983.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明报,vol.18, No. 8。

陈其南,1990. 家族与社会,台北:联经。

黄绍伦编,1991. 中国宗教伦理与现代化,香港:商务印书馆。

张维安着,1995. 文化与经济:韦伯社会学研究,台北:巨流。

康乐,1989. 导言,收录于:韦伯着,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台北:远流,页1-24。

傅伟勋/周阳山编,1993. 西方思想家论中国,台北:正中

顾忠华,1992. 韦伯学说新探,台北:唐山。

Schluchter着,顾忠华译,1986. 理性化与官僚化,台北:联经。

Thoraval, Joel, 1995. 西方对中国宗教的误解──香港的个案,二十一世纪,六月号,总第二十九期,pp.137-148。

Weber着,简惠美译,1989.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台北:远流。

Weber着,康乐/简惠美译,1989. 宗教与世界:韦伯选集II,台北:远流。

Weber着,郑太朴译,1977. 社会经济史,台北:商务。

 

二、英文部份

Braudel, Fernand, 1985.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

Vol Ⅰ:The Structure of Everyday Life , New York.

Clart, Philip, 1992. "The Protestant Ethic Analogy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On Yu Ying-shih’s Zhongguo jinshi zongjiao lunli yu shangren jingshen", in:B.C. Asian Review, Vol.6, pp.6-31.

Ku, Chung-Hwa, 1987. Traditionalismus und Taoismus -- Problem einer Unterscheidung am Beispiel der China- Studie Max Webers, Heidelberg.

Schmidt-Glintzer, 1991. Nachwort des Herausgebers, in :Max-Weber- Gesamtausgabe, Band 1/19.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Tuebingen J.C.B. Mohr (Paul Siebeck).

Weber, Max, 1991.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Max-Weber-Gesamtausgabe, Band 1/19, Tuebingen, J.C.B. Mohr (Paul Siebeck).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

  • 下一篇文章:西方对明清中国经济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资本主义与中国文化─韦伯观点的再评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资本主义与中国文化─韦伯观点的再评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说课稿
  •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 初中...
  •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教学教...
  •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教案...
  • ››资本主义社会初中三年级教案
  • ››资本主义社会-教学教案
  •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 初中政治...
  • ››资本主义的牺牲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
  • ››资本主义多样性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 ››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评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