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在上章,我们已经初步介绍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本章,我们还将作进一步的叙述。20世纪80年代,滞胀一直困扰着美国经济,来自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正面威胁,来自日本咄咄逼人的追赶与超越,使这个战后曾无限风光的经济与政治巨人精疲力竭。 1987年,美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华尔街股市狂跌,人们在“黑色星期五”中再次体验到了经济巨人的衰弱与无能为力。而在洛克菲勒总部大楼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时候,甚至有人认为辉煌已成过去,不可一世的美利坚合众国,正面临着昔日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相同的命运。 然而,历史并没有重演。 20世纪90年代,奇迹再一次降临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1991年4月,美国经济从战后的第9次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开始持续、稳定、较快地复苏和增长,迄今为止,已持续增长达120多个月,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三次,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更为神奇的是,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滞胀痛在这一轮经济扩张中消失得一干二净! 1992一1997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0%,1998年达到3.5%,1999年达到4%;失业率从1991年的6.7%降为1998年的4.5%,同期通胀率则由5%降至1.8%。另外,政府财政赤字也由 1992年近300o亿美元高位回落到1997年首次财政盈余,这简直是奇迹!自“20世纪”年代末通货膨胀成为美国经济头号问题以来,只要经济年增长率保持在2%一2.5%,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就会在5.5%一6%之间,倘若经济增长超过2.3%,失业率又降到5.5%以下时,则工资和物价会急剧上涨!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它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道紧箍咒。进入70年代以后,更是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让美国经济叫苦不迭,痛不欲生。突然间,一切都改变了,权威的菲利浦斯曲线自滞胀出现以来第二次被修正。美国不仅经历了战后时间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同时获得了较低的失业率和近年为父的通货膨胀率!就在人们万般困惑屡思不解之时,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悄无声息地破壳而出,曙光初现,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后从美国辐射到全世界,为全球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世纪末的美国:从旧经济走向新经济 20世纪中整个70年代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恶梦般的岁月,滞胀中的经济蹒跚不前,国内各种矛盾逐步激化,国际社会动荡不安,来自冷战的威胁更使美国政府夜不能寐。进入80年代,里根上台执政后,在经济上采取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主张,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此后,美国逐步走出滞胀的泥潭,开始了一段低而平稳的增长时期,并一直持续到布什执政。1990一1991年短暂的经济危机是一个转折点,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此后的美国经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一枝独秀。于是,那些意识超前的人们欢呼:新经济的时代来临了!1.里根一布什时代与旧经济的终结 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执政之后,美国经济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在走出滞胀泥潭后进入了一个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阶段。这里面既有经济周期因素的作用和高新技术发展引起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也有美国国内及国际宏观经济调节思想和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1983一1984年,当大多数西方国家经济回升乏力,停停走走之时,美国经济却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1983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982年的一2.5%一跃而至3.6%;而到1984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进一步上升到6.8%,成为1951年以来最有力的增长。1985一1987年,美国经济回升势头有所减弱,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时期,三年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4%、2.7%、5.4%。 1988年,美国经济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进展,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增长率达到3.8%,劳动就业状况显著改善,通货膨胀也得到有效控制。 1989年5月,里根总统将要离任时,在其经济报告中,对于美国经济十分乐观。该报告称:“今天,世界仿佛再生。那些怀疑美国人民决心和经济复苏能力的人们不再怀疑。……通过减少税收和减少官僚政府的干预,我们调动了美国人的创造力,预示了一个空前的和平繁荣时期的到来。”岂料不久,美国经济增长率便降为2.5%,成为1983年以来经济增长最低的一年。事实上,这是引起另一次衰退的力量已经在起作用:首先商业楼宇建筑严重过剩,这部分原因是大范围的储蓄保险和不严格的规章制度合力作用的结果。与此相联系的是许多金融机构软弱无力。此外,国防开支的减少,也减少了有效需求。进入1990年,经济增长速度更加缓慢,经济停滞和危机迹象越来越明显。 正当此时,8月初海湾发生了伊拉克武装入侵和吞并科威特的严重事件。海湾危机使国际形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战争的阴云促使石油价格上涨,打击了美国企业家和消费者的信心,加深了美国的经济困难,也触发并加速了美国经济衰退的进程。 这次危机是一次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轻的周期性危机,同战后前几次危机一样,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照例是生产下降,市场销售不畅,投资锐减,失业增加。 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1987年为100)在1990年9月达到危机前的最高点110.6的水平,此后连续出现6个月的下降,到1991年3月降至最低点105.0,其中耐用品制造业的下降幅度为7.7%。 商品销售额的下降是生产过剩危机的典型表现之一,这次危机也不例外。美国制造业和商业的销售早在1990年9月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1991年3月。由于销售不畅,企业接到新订单明显减少,企业开工率随之下降,例如制造业的设备能力利用率在1990年6.7月间曾达83.0%,到1991年4月降为77.5%。 美国的私人固定投资早在1988年第4季度已经开始下降,危机的发生使得这种下降趋势更快、更明显。 在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开始上升,1991年2月美国的失业人数已由1990年10月危机开始时的672.2万上升到892万,1991年6月美国失业率由上年同期的5.4%上升为7.0%。危机的发生也使美国的公司利润受到挤压,1990年第4季度到1991年第1季度美国公司的纳税前利润连续出现下降,其中制造业公司的利润在1990年第4季度便比上季度减少了181亿美元。 由于海湾战争很快结束,加之通货膨胀率下降,联邦储备当局放松了金融政策,国外市场也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的事情。美国经济在1991年4月止跌,开始回升。危机的结束,标志着美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旧的时代的终结,此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克林顿执政:新经济的曙光 199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对这次总统选举影响最大,最能说明这一时期美国选民态度发生变化的一个因素,是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减速,特别是发生了1990一1991年的衰退之后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虽然这并非惟一的原因。在经济衰退之前,在1990年就已显示出经济停滞的征兆,选民们也十分担心政府没有能力控制联邦赤字以及重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里根和布什在经济理论上都信仰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主张放任自由,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退一步说,他们认为即使不能完全抹杀政府的作用,那它也只应当致力于创建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搞什么“微调”。但是不论里根,还是布什又都发现他们的经济制度并没有解决自我调节问题,如果不进行政府干预就会出现经济混乱,所以在宏观经济失衡时他们还是不得不诉诸政府干预,甚至是同几国政府协调起来进行干预。里根和布什在各自任期内都遇到经济衰退,他们在这方面的作为略有不同。里根对1981一1982年经济衰退基本上没有采取短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