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的应急措施,而布什则使用了凯恩斯主义武器库中的一切手段。这是因为两个人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但是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政策制定者认为其他目标比快速的经济复苏更重要。财政当局认为不应背离这样一个中心,即建立赤字在长期内保持下降的信用体系。货币当局则认为,应不遗余力降低长期通货膨胀率。这些结论都考虑到了美国的长期利益。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一方面是更为迅速的经济复苏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减少赤字和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利益。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选择。 随着经济陷入无情的减速,政府因庞大的联邦赤字而虚弱无力,选民们对布什总统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能力失去了信心。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选民们不再集合在共和党的维护国家安全的口号之下。面对其他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国的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前景忧心忡忡。美国人在1992年表明了他们对政府本身的严重失望,他们认为政府在行政机构和政治机构的层次上表现出日益无能——没有能力制定对策,不能满足变化中的公众的需要。选民们强烈地拒绝了常规的左翼和右翼的政治方略,要求赋予美国一个新的方向。他们摒弃了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以来民主党赖以长期运转的传统自由主义;他们也以压倒多数否定了“里根革命”所代表的保守派的反击。美国人把43%的相对多数选票投给了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这一票数在转为总统选举团票数时形成了压倒多数的优势。 至此,里根一布什时代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为首的新一届美国政府。新政府在经济政策的制订方面采取了与里根一布什时代完全不同的方略。加之国内外各方面的原因,此后,美国经济进入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由于这一轮增长中呈现出许多崭新的特点,人们认为,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3.步入“新经济”时代: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也许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许是克林顿时来运转,不管美国政府有没有意识到,就在此时,一个奇特而壮观的经济现象悄然来临。 美国经济自1991年4月从持续半年的战后第8次经济危机中开始复苏,但因受公私债务沉重和私人消费需求不振等诸多因素的困扰,美国经济增长仍显得有些疲软乏力。1991年第2.3季度国民经济仅分别增长了0.3%和1.8%,第4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又大为放慢,致使美国经济在1991年出现了1.0%的负增长。进入1992年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全年GDP增长达到了2.7%,居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之首。 1993年是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的第三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一年由慢转快,各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8%、1.9%、2.9%和7.0%,逐步呈上升势态,并于第4季度创下了美国经济自1984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纪录。美国经济终于从缓慢爬行开始进入较为强劲的经济扩张阶段。 1994年美国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实际GDP达到了3.5%的增长速度。该年美国冬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41%、40%和51%。由于美联储担心美国经济过热而在1994年接连提高短期货款利率达6次之多,美国贴现率由1993年的3%增至1994后的3.6%和1995年的521%。受这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进入1995年后,美国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20%,第3季度虽有所起色,但第4季度又大幅度减速,仅增长了09%,这样,199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最终只有20%,是该次经济回升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 在1996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第3季度,由于私人消费与投资支出增长速度减慢,该季度实际GDP按年率仅增长了1%。此后,在私人消费与投资支出复苏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强劲增长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在第4季度增长了4.3%,从而使1996年美国全年经济得以保持在2.8%的水平。 1997年美国经济大体保持快速、平衡增长,只是在第2季度因私人消费支出的增长率由第2季度5.3%突然下降到0.9%,同时商品与服务进口也迅速增长(增幅高达20.5%),美国整个经济增长才有所放慢。从全年来看,1997年美国实际GDP比上一年增长了3.9%,是198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1998年第1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55%,超过上年第4季度3.0%的增长速度。尽管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有所波动,但全年经济增长率仍为3.9%,与上年持平。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加之美国经济因多年来的强劲增长已出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趋于紧张,经济泡沫化成分不断提高等不利因素,因此许多官方和民间机构认为,美国经济在1999一2000年将很难再保持以往强劲的增长势头。以美国宾州大学的克莱因教授为首的世界上60多位经济学家于1999年5月4日共同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1999一2000年美国经济预计将增长3.5%。 尽管美国经济从各季度的增长情况来看有所波动,但其年度经济增长情况都基本保持稳定。从横向比较来看,1990一1998年美国GDP增长率年均高达2,7%,大大高于欧盟的1、7%和日本的1.2%,也高于世界平均2,3%的增长速度。从纵向比较来看,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属于较快水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个以美国为发祥地的大风暴——新经济,此时已被笼而出,叱咤全球。4.近10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获得了持续、较快的增长,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二)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在 美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美国经济自1992年以来,这一现象有了明显改变。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在5年内由7.4%的高峰逐步回落至1988年43%这一相当低的水平,实现了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充分就业”。与此同时,美国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的低水平,并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总体趋势。1992一1997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率由3%下降至2%,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涨幅,1998年则进一步下降至1%的新低。 (2)集约型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劳动生产率增幅加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著名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1998年度国家竞争力评比结果显示,美国在全球继续保持大幅领先优势,这是美国自1994年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后,连续5年世界排名第一。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美国劳动生产率长期增长缓慢。由于企业生产开支大幅增加,利润减少,美国企业资本投资率显著下降。资本投资率的下降,特别是制造业资本投入的减少,阻碍了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换代,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单位商品生产成本相对提高,从而严重削弱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数字,在1974年一1983年的10年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大大超过日本。以整个制造业计算,美国单位劳动成本是日本的2倍,而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美国单位劳动成本是日本的25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开始全面结构性调整,结果,劳动生产率增速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日益加强,美国经济由此走上了集约型增长的道路。1990一1994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递增2.8%左右,是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1996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上一年增长3.9%,1997年上半年又增长了2.8%,居发达国家前列。美国服务业的领先地位更加突出,如美国商业零售业效率是日本的两倍,电信业效率是德国的两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