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农业经济

上一页  [1] [2] [3] 


Tags:


   1949年—1956年中国农民的心理      ★★★ 【字体: 】  
1949年—1956年中国农民的心理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7 09:56:54   点击数:[]    

时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已经使富农甚至中农感受到政治上的压抑了,而在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时,又强调“树立贫农的优势”,与地主富农斗争,在《谁说鸡毛不能上天》的按语中,又说:“在富裕中农的后边站着地主和富农”,“在合作社的这面站着共产党”,而贫苦农民和富裕中农的斗争,“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21](P525)斗争地主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中农岂敢抗拒入社。“至于原本已经威风扫地的地主和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的富农,能同意他们入社就是一种政治待遇,岂能再有讨价还价之理?”[9](P170)
农民一直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不能忽视农民,当然也不能忽视农民的心理。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是和农民的心理相吻合的。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则和农民的心理不完全一致。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是信赖的,对社会主义是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的,同时又对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发家致富有着更迫切的要求与愿望。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如何考虑农民的这种心理,从而制定出既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又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确是一件重要的事,同时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方向是正确的,步骤、措施也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在速度、模式等问题上对农民心理的考虑是不够的,是有教训的。

[1]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上册[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何兹全:《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4]《东北农村经济的新情况》,《人民日报》[N]1951年3月21日。
[5]《四川省资中县长山村经济发展和阶级变化情况调查》,《当代农业合作化》编辑室: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Z],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6]《山西武乡农村考察》,见史敬棠、张凛、周清和、毕中杰、陈和平、李景岗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Z],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7]《山西省忻县地委关于农村阶级分化情况的调查报告(摘要)》,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Z]。
[8]李准小说集:《李双双小传》[Z],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9]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1-162页。
[10]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M],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9-170页。
[11]《东北局向中央的报告(节选)》,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Z],第23页。
[12]《山西忻县地委关于农村阶级分化情况的调查报告》,《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Z],第107页。
[1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14]《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Z]。
[15] 李凯、庆琛:《五亿农民的方向》,《人民日报》[N],1955年11月28日。
[16]《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农村工作通讯》[J],1954年第9期。
[18]《广西省委统战部关于三江侗族自治区目前互助合作运动与今后工作的意见》,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Z]。
[19]习仲勋:《关于西北地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史敬棠等主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Z]。
[20]《中共长治地委农村工作报告》,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Z]。
[21]《〈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按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农民工退保:贫穷的无声表达

  • 下一篇文章:当代中国农民身份制度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1949年—1956年中国农民的心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1949年—1956年中国农民的心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
  • ››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挂钩政策的思...
  •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点思考...
  • ››农民工退保:贫穷的无声表达
  • ››回眸2005年中国农村三大历史性事件...
  • ››关于循环经济框架下山区农业营销创...
  • ››农村居民的购物地选择行为:对村级...
  • ››宁夏羊绒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实施
  • ››勃利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 ››当前我国“三农”形势与政策思路 韩...
  • ››1949年—1956年中国农民的心理
  • ››1949-2002年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