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摘要:服装鞋帽业已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主要通过采用适用技术和設备改造企业、产能战略转移、培育和运营自主品牌、进入新的产业领域等方式转型升级。影响服装鞋帽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研发和品牌培育能力弱,转型资金不足,政策支持少,知识产权保护仍需加强。建议增加財政对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的投入,加强自主品牌保护、支持企业培育与运营商标,改善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向内地转移产能,提高企业资金积累能力、改善筹资环境。
关键词:服装鞋帽,转型升级,政策
一、服装鞋帽业的竞争优势正在削弱,但仍有很好的转型升级基础
2008年以来,原材料、人工等各项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我国服装鞋帽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了严峻挑战,发展势头受阻,亟待转型升级。服装鞋帽业产业链完整、市场规模大,在品牌培育、技术研发等方面已经起步,有很好的转型升级基础。
(一)低成本竞争难以为继
我国服装鞋帽业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鞋帽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近年来,我国服装鞋帽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棉花、羊毛、羽绒、蚕丝等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带动了纱线、面料价格波动上升。随着银根收紧,服装鞋帽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很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更难,不得不通过利率更高的民间借贷渠道融资。工资福利不断攀升,大大提高了劳动力成本,服装鞋帽大省普遍出现了用工荒。商业地租涨价、运输价格上调提高了商务成本和物流成本,水电气等能源供给紧张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了出口型服装鞋帽企业的利润。
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服装鞋帽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了严峻挑战,聚集在东部的产能开始向外转移。我国中西部加工成本远低于沿海地区,近年来不少代工厂已经搬迁。同时,越南、印度、泰国、巴基斯坦、墨西哥、土耳其等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的国家的竞争力在提高,为国际巨头提供了另外的代工地,部分订单已经外流,如2011年越南耐克代工厂数量超过了我国。但总体看,服装鞋帽产能转移还没有出现稳定的流向。
部分产能转移是由国外品牌主导的,我们无法控制它们的流向,只能创造条件,尽量把这个重要的民生产业留在国内。部分产能转移是国内品牌主导的,是行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仅仅把产能转移到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只能是权宜之计,当地成本紧跟着上升后,依然要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真正能够提高竞争力的是从代工为主转向自主品牌,提高研发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服装鞋帽业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转型升级,我国有可能发展成为服装鞋帽强国;如果转型升级失败,我国有可能像当年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一样,成为服装鞋帽产能全球转移的中继站。
(二)转型升级的基础很好
维持多年扩张发展后,我国服装鞋帽业的竞争优势开始削弱,但优势仍存在,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应好好利用。
一是我国服装鞋帽业产业链完整,综合配套条件好。服装鞋帽业拥有从原料到配饰辅料,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商贸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各种配套产业齐全。尽管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但物流、交通、原材料供应等配套条件差,政策实施效率低,工人也需要培训,综合成本并不明显比中国低,这是世界服装鞋帽业的发展还离不开中国的重要原因。在产能转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这个优势。
二是拥有规模巨大的国内国外市场渠道,服装鞋帽贸易经验丰富。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4,生产的鞋类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2008年以来,出口额出现了增速放缓甚至同比下降的情况,但在国际市场份额并没有明显下降。2010年,生产、出口、投资基本恢复到了2009年前的规模。拥有市场,是服装鞋帽业转型升级非常有利的因素。
三是我国在品牌培育、技术研发等方面已经起步,取得了一定成绩。尽管与服装鞋帽强国仍有巨大差距,但已经有了一批发展较好的龙头企业,有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内品牌,研发的新技术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就有可能实现从服装鞋帽大国转变为服装鞋帽强国。
二、外国服装鞋帽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外国服装鞋帽企业转型升级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不断将制造产能转移到综合成本较低的地区,即离岸制造(offshore production)。二是培育品牌,利用品牌开拓市场。三是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1.受原材料供应、劳动力成本、销售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服装鞋帽加工中心不断转移。从20世纪中开始,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将服装鞋帽制造环节转移到了日本,紧接着转到韩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再到我国内地、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国家。
2.研发、品牌、市场始终掌握在服装鞋帽强国手中。制造产能转移的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把资源更集中地使用在研发、品牌培育与运作上,在技术、品牌、市场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准时生产(JIT)、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柔性制造、大规模定制等前沿的生产理念已经开始应用,制造流程再造、流程管理信息化已经在企业中推行。
3.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消化、转型升级,服装鞋帽业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往往会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通过引导企业明确发展方向,支持企业研究开发,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4.仅仅依靠承接转移产业,不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发展,但很难长期生存。曾经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获得发展的国家中,部分完成了产业升级,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成为新的服装鞋帽强国;一些国家一直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生存,竞争优势一旦丧失,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能力的服装鞋帽业也就萎缩消亡了。
5.文化研究和宣传造势对于服装鞋帽业来说非常重要,有助于企业开拓市场。服装鞋帽业是制造业,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服装鞋帽强国拥有的世界品牌均有着该国文化的烙印,并通过引领时尚取得丰厚利润。如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推动的“韩流全球化”,对于韩国服饰打开国际市场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我国服装鞋帽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部分服装鞋帽企业在形势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已经率先作出反应。它们转型升级的模式,以及暴露出来的企业自身、政策环境问题,对制定针对性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我们赴服装鞋帽业大省江苏省进行了调研。
(一)服装鞋帽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
已经开始转型升级的服装鞋帽企业的转型目标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由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具体来说,转型升级模式主要有四种。
1.采用适用技术和设备改造企业,研发新产品。采用适用技术和设备改造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生产设备更新,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改造,开展电子商务。从调研情况看,設备更新仍以引进为主,生产和管理信息化以购买服务为主。如波司登从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典等国引进的电脑裁割系统、检测系统、缝制设备、吊挂系统,以及EPR(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设备和软件。
企业开始重视投入研发资金,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一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2.产能战略转移。“十一五”期间,聚集了我国大部分服装鞋帽制造产能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已经难以通过加薪、改善福利和劳动条件等手段予以解决。
制造产能向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更低地区转移已不可避免。产能转移的方式,既有工厂搬迁和异地新建、也有寻求代工合作,既有国内转移、也有向国外转移。  如上表所示,2010年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投资中,中西部地区增长显著,增速分别达到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