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3%和46.49%,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投资增速;中部地区投资绝对值超过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投资主要用于渠道再造、信息化改造和技术改造,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用于基础設施建设、现代化厂房建设与改扩建。
3.培育和运营自主品牌。发展较好的服装鞋帽企业普遍重视品牌培育和运营,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国内服装鞋帽零售将保持高速增长,而品牌将左右市场格局,生产环节可以选择合适的代工厂。如李宁体育用品基本不自己生产,但拥有国内最大的体育用品分销网络,以及自己的研发中心;红豆集团2/3的产品由集团认定的外协加工单位完成,集团内部只保留样板工厂和示范工厂,重点从事品牌运营。
企业在培育自创品牌价值的同时,也采取了购买国外知名品牌、与国外经销商合作等办法。如2007年雅戈尔收购KELLWOOD旗下的新马集团和SMART公司,获得了被并购方所拥有的Nautica、Perry Ellis等五个授权许可品牌;2009年波司登收购美国品牌“洛卡薇尔”在大中华区的独家销售代理权。
4.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发展较好的服装鞋帽企业普遍存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或进入其他生产领域的现象,如纺织原材料加工、销售经营等产业链相关行业,生物医药、光伏发电等高新技术产业。还有一些企业进入小额信贷、房地产等利润率较高行业。
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仍然以服装鞋帽为主业,一些企业则转向了其他产业,服装鞋帽业务逐渐萎缩,如香塘集团是一家生产工艺拖鞋起家的民营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从事制鞋、化纤、生物制药、金融地产的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制鞋业占比已不足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服装鞋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品牌培育仍是短板,转型升级资金不足。面对可能出现的转型升级潮,政策支持不足,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待加强。
1.研发能力和品牌培育仍是短板。大部分服装鞋帽企业研发能力弱,转型升级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主要方式是不断进口高档设备,产品设计、工艺创新相对较弱。
大部分服装鞋帽企业缺少品牌,或品牌没有知名度。即使是少数行业内发展较好的企业,它们拥有国内名牌,但品牌运作局限在国内,与国际品牌还有明显差距。开发国际市场还是依靠贴牌代工,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
2.利润不断下降,转型升级资金不足。中国服装行业协会估计,在用工荒、通胀、房租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2010年服装鞋帽业成本普遍上涨20%以上。与成本上升幅度相比,终端销售价格涨幅要小得多,税负没有明显减轻,服装鞋帽企业的利润不断下降。而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行业换汇损失,降低了大量出口企业的利润。2008年以来,不少服装鞋帽企业因为不能扭亏为盈而倒闭,如在深圳罗湖,原本数千家服装企业,目前只剩下数百家在苦苦支撑。资金积累不足,企业就没有能力转型升级。
3.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加强。调研中,企业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服装鞋帽产业发展也非常重要,必须确保产品不被仿冒,技术不被侵权,创新型企业才能不断积累,实现转型升级。
有的企业反映,目前国内服装鞋帽业的假冒侵权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品牌产品被仿冒,二是一些虚假的国外名牌误导消费者,影响了自主品牌产品销售,扰乱市场秩序。
4.政策支持不足。除了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加强外,服装鞋帽企业税负高,融资难,民营中小企业获得支持少,政策支持不足。
一是税负重。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税务负担指数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前三名的位置。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发布的《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表明,超过八成的民营企业家认为税负“很重”或“较重”,仅0.5%认为“较轻”。与其他行业一样,服装鞋帽企业需要负担17%的增值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还有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税项。
二是融资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不完善,发行债券和股票的门槛高,风险投资规模小,融资租赁很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大中型服装鞋帽企业还可以寻求商业银行贷款,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只能依靠成本较高的民间借贷。
三是民营中小企业获得政策支持少。现行技改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普遍采用的办法是贴息和奖励,中小企业很难获得。
四、促进服装鞋帽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服装鞋帽业及其上游纺织业、种植业解决了大量就业人口,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能轻易放弃服装鞋帽业。大量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生存的企业有必要重塑竞争力,至少是延缓竞争优势丧失速度,以免制造产能大规模外移,造成大量失业。
基于这样的目标,既需要支持部分发展较好的服装鞋帽企业通过更新设备、开展研发活动来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培育与运作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开拓市场;也需要支持服装鞋帽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异地搬迁等方式在国内调整产能布局,降低综合成本,维持低成本竞争优势。
(一)增加财政对共性、基础性技术研究的投入
仅靠进口设备是无法从本质上提高服装鞋帽业技术水平的,必须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直接面对产品的技术开发一般由企业投资,但由于投入大、成果不能直接应用,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能力从事研究,分散研究造成资源浪费等原因,共性技术、基础性研究通常由行业性研究机构,或组建各种类型的开发平台来组织开发,它们需要政府给予支持。
目前,服装鞋帽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发展动向,有可能带来生产方式变革,应给予重点关注。如敏捷生产、柔性制造、大规模定制等,以便快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应对,提高服装鞋帽产品加工的适应性。一些有可能整体提升产品质量的工艺技术,可以采取设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行攻关,政府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
国家基础研究资金(基金)应兼顾各行各业,服装鞋帽业的基础研究虽然不是尖端技术、热点技术,也应给予支持,如人体数据采集和研究、服饰文化等。
(二)加强自主品牌保护,支持企业培育与运营商标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经较为完备,但管理和执法保护需要加强,并引导企业运营知识产权,如规范商标特许经营、商标转让与商标质押贷款,支持企业提高商标运营能力。
对于服装鞋帽业来说,品牌保护是重点。应着力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一是遏制假冒侵权行为,加强对企业自主品牌的保护;二是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特别是虚构的国外名牌,建议开展一次专项行动,组织专项调查。一些仅在国外注册,并没有相应的生产和销售的洋品牌,如果在国内宣传其为国外知名品牌,就属于扰乱市场秩序及误导消费者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
韩国经验表明,把商品所蕴含的文化传播到消费市场,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特色鲜明,应加强中国文化宣传,支持服装鞋帽业等与文化概念联系紧密的产业向海外发展。
(三)改善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向内地转移产能
在东部沿海地区综合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产能转移已不可避免。我国中西部作为转移目的地之一,竞争对手是周边国家。在本轮成本上涨潮中,中西部地区的人力成本、原材料等价格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对周边国家已经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必须综合改善内地经营环境,才能吸引产能转移,否则将把订单逼到周边国家。
服装鞋帽企业聚集地区,或有望大规模承接服装鞋帽产能转移的中西部地区,应研究制定服装鞋帽业发展规划,加强地区综合环境建设。规划产业区,吸引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行政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产能搬迁,引导企业向内地转移产能。减少企业物流成本是产能战略转移到中西部的关键点之一,否则从内陆到海港的物流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