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产业集聚不仅仅是生产相同产品或具有上下游产业关联关系的企业向同一地区集中,更重要的是形成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从经济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网络特性、网络关系、网络结构和网络效应。
关键词:产业集聚,网络经济性,网络结构,网络效应
产业集聚不仅仅是生产相同产品或具有上下游产业关联关系的企业向同一地区集中,更重要的是形成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中国的诸多开发区实现了企业的集中,但并未形成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因而只是出现企业“扎堆”,并未产生集聚效应[1]。研究产业集聚的网络特性、网络关系、网络结构和网络效应,提高产业集聚的网络经济性,有利于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产业集聚的网络特性
网络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网络的拓扑结构由“连接”(即“边”)和“节点”构成。网络的结构表明,为提供某种特定服务,需要网络中许多组件(连接或节点称为网络的组件)的同时参与[2]。网络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活动的发生、资源。据此我们对产业集聚进行分析。网络中的“节点”是指集聚中具有决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行为主体,它不仅包括个人、单个企业或一个企业群,而且在更广的范围上包括政府、中介组织机构、科研和教育、培训组织、风险投资机构等。“连接”主要指各个行为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交易、技术交流、知识传播等。网络中的活动指的是包括网络中行为主体内部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活动,企业外部的交易活动、非正式的社会交往以及整个网络中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传递和流动等相关活动。资源指的是包括物质资源(生产资料,如机械设备、原材料等;生活资料,如粮食、住房等)、金融资产、人力资源等。
产业集聚的本质是集聚区内的企业相互之间形成网络。具体而言,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同类产品和相关产品的企业,相互之间形成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由不同的企业完成,而同一道工序和环节上又有多家企业相互竞争,产品价值链上的这些企业相互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形成分工协作的企业生产网络。产品从工厂到用户之间还有一系列的营销环节,分布在营销环节上的众多企业构成营销网络。企业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与提供相关服务的中介组织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行政机构长期合作,使网络的触角向外延伸,同时也把上述机构纳入企业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中。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产业集聚也就意味着,在特定的区域,有着从事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生产性和服务性的企业或机构,他们在地域文化和共同的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劳动分工和基于长远关系的紧密合作,铸造产业链上上、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料供应商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产业体系健全(包括集群代理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及科研机构)的灵活机动的有机产业体系。产业集聚的经济个体通过彼此间的社会交往和产业联系结成关系网络体系,可以说,联系都是通过这个网络发生和传递的。因此,网络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特征。产业集聚的网络特性就是在集聚的范围内,各经济行为主体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的过程中发生的横向、纵向联系时建立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关系的总和。
二、产业集聚的网络关系
产业集聚区是一种建立在地方网络基础上的产业体系。这种网络结构不仅包括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与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或企业(如研究开发、企业咨询、法律援助、资产评估以及金融、保险、广告、策划、审计、会计、测试、维修保护等各种服务性组织或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多种交叉复杂的关系。
具体来讲,产业集聚主要涉及有两个层面的关系网络:第一,产业链上正式的经济合作关系网络,表现为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合同形成的正式关系,经济网络是产业集聚网络体中最外层的一层网络,产业集聚内各企业、机构之间的联系往往以经济网络的形式外在表现出来。从经济网络的角度来看,企业间的联系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分工与交易的合作,另一种是基于资源和技术共享的合作。经济网络的形成则会带来上节所述的集聚经济。第二,文化作用下的非正式的协作社会关系网络,一般为非合同、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在产业集聚区,人们在经济方面发生的关系和建立的联系更多的是在文化和个体间的认同和信任基础上发展来的。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动是受社会结构所限定的,它嵌于持续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并受其限定,企业之间的交易与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社会关系网络建立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横向的社会关系来看,它是指没有等级关系的独立个体间所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的关系的总和,据此集聚内的资源可以方便地进行传递和流通。例如业务关系、协作关系、借贷关系、控股关系等,企业正是通过这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发展;(2)从纵向的社会关系来看,它是指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或政府间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一般而言,它更多的是指企业与其上游企业或政府部门的联系,目的是从“上游”获得和获取稀缺资源;(3)从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来看,它贡献着企业经营者非经济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往往是企业与外界沟通信息的桥梁和与其他企业建立信任的通道,是获取稀缺资源和争取经营项目的重要的非正式机制。
三、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
产业集聚区内,网络节点(行为主体)之间由于网络资源的种种联系而形成了多个网络结构层次。依据魏江(2003)等有关集群创新系统CSP模型[3],我们对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也归纳为三个层次:核心网络、辅助网络和外围网络,也即CSP模型。核心网络反映的是核心层次的要素关系,辅助网络反映的是辅助层次的要素关系,外围网络反映的则是外围层次的要素关系。产业集聚网络结构的整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集聚的网络系统结构
核心网络层次的网络节点主体是企业,企业之间存在着纵向联结和横向联结。纵向联结方面,在上下游关系链中,企业间的各类资源依据其特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殊的“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沿着“产业链”逐级逐层次流动,从而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使得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物得到合理处置和增值。从供需角度来看,企业间的纵向联结包括多个供需关系:原料、机器设备等物质的供需关系、能量供需关系、以人员流动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供需关系、资金供需关系等。在这些供需关系中,就包含有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方式。
辅助网络包括公共设施等资源、各类中介和服务机构等支持系统。辅助网络服务于核心网络,作为辅助网络的节点,这些行为主体兼具市场的灵活性与公共服务性等两方面的特点,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协调和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向市场激活资源,进而增强产业集聚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外围网络包括政府、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规制、社区、外部市场关系、社会和政治环境等。这些要素是不可控要素,其中,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引导者和服务提供者,在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鼓励网络学习和创新、有效规范企业行为以及挖掘内在的潜在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产业集聚的网络效应
产业集聚的网络效应指随着产业集聚区内相关企业数量的增长,企业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扩展,集聚区内产品竞争优势增强,群体竞争力明显上升的现象。网络效应来源于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