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的发展      ★★★ 【字体: 】  
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的发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29:09   点击数:[]    

这是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最大问题。1998年全国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上年减少30多元,1999年又减少50多元,2000年继续减少40多元,三年之中全国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了131元。2001年,由于粮价上涨,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有所增加,比上年增加了30元。也就是说,2001 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1997年还少100元。这是农民收入为什么增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种状况是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说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难度大,原因也是在这里。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江总书记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讲,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水平。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他又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我觉得,这个阶段的一大特点是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快速变化。在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绝大部分居民已经进人小康,其中为数不少的人已经达到了相对富裕的水平。从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看,正在发生两个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一是居民的生活费开支中用于食品的开支明显减少,即恩格尔系数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低于3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已经低于48%。这是一个在现阶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二是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在明显下降。1998年中央提出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之后,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通过发行国债来带动投资需求的增长,二是通过给公职人员增加工资来带动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这两大措施在总体上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必须看到在拉动农产品市场方面的作用却十分有限。我作了一个很粗略的分析,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280元,比1996年增加了1441.1元,但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开支,却只比1996年增加了53.6元,如果以此直接计算城镇居民的食品收入弹性系数,那只有0.04,也就是说,在这4年中,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钱的可支配收入,只有0.04元是花在增加食品的消费上。如果再算得细一点,就可以看到,尽管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的食品总开支比1996年增加了53.6元,但其中仅用于外出就餐的开支就增加了101.6元,此外还有烟、酒和饮料的开支增加了35.2元。结果是,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购买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和干鲜蔬菜的开支,就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4年前还减少了127.2元。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当今城镇居民的六大消费热点是住房、汽车、子女教育、外出旅游、网络和通讯、服务业,显然没有农产品。现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在增长,但他们的钱就是不往农产品上花。这对农民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当然就很困难了。因此我们说这是一个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这个阶段是逾越不了的,只有继续向前发展,让城镇居民的收入有更大的增长,才有可能使居民消费大量档次更高的,以及经过加工的农产品,那时候农产品的市场才能继续扩大,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才能继续增长。

    二是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很多经济学家对农民增收开出的方子都很一致,就是加快工业化,加快城镇化。这无疑是很正确的。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都证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要减少农民就只有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但我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却对大规模转移农民也很不利。江总书记在十五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中讲到,我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的阶段。有人把它概括为这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刻画出很多特点,但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这个阶段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就是同样的投资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以前要少得多。所以,我们这个特殊阶段的工业化、城镇化,对转移农村人口来说,与先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情况就很不相同。大量的就业岗位被高新技术的设备、仪器替代了,这对于大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在客观上就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分析一下GD P增长结构就能看出,农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占全社会50%的农业劳动力只创造GDP的15% ,这是农民难以富裕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民必须往非农业部门转移。但转到什么部门、从事什么行业?当前的情况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是IT、网络、通讯、金融等产业,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显著。但这些产业最大的特点是资金和技术的高度密集,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高,农民即使有机会转移出来也很难进入这类产业。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1996年达到1.35亿,2001年降到不足1.3亿,这也反映了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与1996年相比,2000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537万人。这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无论是“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流动就业的转移,都遇到了新的困难。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如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需要研究许多新的课题。这并不是说农民没法转移了,而是真正要有新思路,要深化改革,一要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二要坚持技术手段的多层次,三要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改革20多年来,我们过去熟悉并且比较成功的农民增收的途径,现在基本已经失效了。过去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是三条,一是农业增产,增产就增收,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就是这个状况;二是农产品提价使农民增收,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个作用很明显;三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靠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过去的成功经验现在都遇到了新情况。因此,200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新阶段农民增收要有新思路,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朱总理在2001年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农民增收的根本性措施就是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但也要抓好针对性强、见效快的其他措施。比如加大退耕还林的力度。实行退耕还林对那些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具有明显作用,因为这个政策是国家出钱。每退耕还林1亩地,国家大约要补助200 元钱,因此农民可以通过退耕还林直接增加收入。另一个措施就是加快推进税费改革。安徽省税费改革的试点搞了两年多,总的来看效果很明显。平均每个农民减负30多元,减幅大约为30%。农民要减负,同时要保证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行,要保证农村教育等社会事业的继续发展。所以税费改革只有实现这“三位一体”的目标才算真正成功。为此,中央财政对实行税费改革的地方都增加了转移支付资金。2002年中央决定把农村税费改革的范围再扩大16个省区市,这样,加上已经实行改革的安徽和江苏,全国就有18个省区市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这几年一直强调农民增收问题要加法、减法一起做,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减负也等于是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还有就是增加国家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国债投资要向农业、农村倾斜,尤其要用于农业、农村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农村能源建设、草场围栏等等。规模不大,但一是可以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有利于降低农民的直接生产费用。二是可以吸引大量农民参与,使他们以劳务形式直接获得一部分收入。

    总的感觉是,农业在应对入世后挑战的问题上,不能只看到农产品或农业这个产业可能受到的影响,更要看到农民在就业、收入方面可能受到的影响,否则内地尤其是粮棉主产区的农民就可能受到很大的压力。
四、入世之后政府职能的转变

    有人把世贸组织的规则称做“国际行政法”,可见入世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迫切性。我认为我国当前在农业行政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两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迅速完成农业国内支持保护政策的转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农业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分析及调整策略

  • 下一篇文章:产权改革和新商业组织——中国和俄罗斯农业改革的一个比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的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的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的发展
  • ››加入世贸组织:选择和实施进取性的...
  • ››加入世贸与中国数字传媒的发展
  • ››加入世贸组织对成都市农业的影响及...
  • ››加入世贸组织给宪法学研究带来的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