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经济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在向二次经济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长三角应当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科学选择一种有利于促进突破发展瓶颈,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文章在对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长三角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将新的发展方式落脚在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上。接着,文章又对新的发展方式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现代化,长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来,经济现代化就成为全球最热和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自身积累和全民奋斗持续发展经济的实践历程,而且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争取比较优势、占据全球经济发展至高点的角力过程,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及其国民的福祉与全面发展。
国家是经济现代化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单元,而地区经济现代化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产业、城镇、财富最密集的精粹之地,也是我国跨省市区域一体化进程起步最早、基础最好、发展最快的地区。作为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地区,长三角区域理应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努力为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全局树立良好的示范和奠定良好的基础①。
一、经济现代化与经济发展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经济现代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尽管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市场机制完善程度不同等原因,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选择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模式,但是人们对于经济现代化方向和目标的认识却保持基本相近。根据《中国现代化捌告2011》,经济现代化指经济变迁的世界前沿和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是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地位变化的交集。
经济现代化是一个漫长、复杂、不断变化和全球化的过程。根据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我国现代化研究专家何传启的观点,从18世纪到21世纪,经济现代化的前沿轨迹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变化,包括从小农经济、土地经济、自然经济、分散经济、地区经济向商品经济、资本经济、技术经济、集中经济、国民经济的转变等,体现为工业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专业化、标准化、集中化、规模化、市场化和非农业化等典型特征。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变化,包括从产品经济、资本经济、实体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经济、国民经济向服务经济、信息经济、虚拟经济、创新经济、效益经济和世界经济转变等,体现为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智能化、分散化、生态化、绿色化、非物质化、全球化和非工业化等典型特征。可见,两次经济现代化转型中都体现了发展内涵和特征的巨大变化,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方式随之进行转变,即经济发展方式要与经济现代化转型过程和内涵相适应[1]。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选择、实行的基本制度和方法。当前,世界各国正处在向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行中,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选择必须要建立在有利于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实现的基础上,必须要建立在能够体现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智能化、分散化、生态化、绿色化、非物质化、全球化和非工业化等典型特征的基础上。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长三角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分析
然而,总结历史发展经验,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崛起,一是有赖于GDP晋升机制下地方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而产生的对经济的巨大拉升作用,二是利用全球化机遇加入全球产业链,专注于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制造、加工和组装环节,推动了长三角区域出口导向经济的增长。从本质上分析,改革开放后长三角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一种与注重单位要素产出效率相对应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其特点表现为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和经济效益较低。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一段时期可以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生产率却没有与之相应的增长,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由于以要素投入为增长动力,必然受到要素稀缺性的制约,因此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二)长三角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在原有的粗放发展方式下,一方面,长三角地方政府以高投资来拉动GDP增长的方式不但造成了资源环境高消耗和严重浪费,而且导致了工业产能过度扩张和大量剩余,从而转向过度出口依赖;另一方面,以外商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又造成了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而“低水平制造业”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
尽管长三角经济依然处于正的增长状态,但是长三角经济充满了威胁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快速回落。深层原因正是长三角地区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所积累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加剧。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些矛盾和问题对长三角区域所带来的主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二为能源利用不可持续。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差距依然存在。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见图1)。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上海和南京以外,其他地区第三产业仍不足50%,即便是上海和南京,第三产业的占比也仅为59.4%和51.3%。远低于全球服务业占GDP比重60%以上的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长三角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价值链的末端。从产业门类、产业环节和产业控制力上看,长三角地区反应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仍然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明显、长期被掌握核心技术专利和产品标准体系的跨国公司和掌握国际需求市场销售终端通路与品牌的国家大买家“俘获”和“压制”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对全球产业链的控制相当有限。
三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问题。从目前来看,由于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商务成本逐渐高企,资源和能源性商品价格大幅度攀升、劳动力价格快速提高以及人民币不升值步伐加快等因素,长三角区域原有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支撑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动力日益枯竭的问题开始显现[2]。
能源利用不可持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长三角地区能源严重匮乏,短缺现象严重。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需求增长迅速(见图2),但自有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犹甚,自给率很低,对外依赖程度高,且每年约有6%~10%的供电缺口。2009年,江苏省煤炭的自给率仅为25%,浙江省95%以上的一次能源需要调入,而上海市一次能源生产几乎全部需要调入。
 二是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规模结构有待提升。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63%。与国际大城市仅23%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尽管长三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