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目前,我国粮食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粮改方案的设计应立足当前情况和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基本国情,寻求既能应对不同粮食形势,保持市场稳定,又能稳步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新途径,特别要防止因粮改方式和步骤不当,引发大的市场波动。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供各方参阅。 一、1993年的经验:粮改方式步骤不当诱发市场波动 2003年下半年以来,粮食市场几次出现不稳的迹象,粮价似乎存在某种较大的上涨压力。我们不应当阻止由于供求关系趋紧所形成的价格上涨的压力,因为这正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但是,应当看到,我国现今的粮食市场机制是极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本身常常夸大这种压力。粮改方式步骤不当也有可能通过改变市场机制运作的既定方式,主观制造出更大的上涨压力,从而引发大的市场波动。1993年的粮价波动基本就是这种情况,应当引以为鉴。 1993年4月,粮价开始出现上涨势头,11月秋收后反而急速攀升,一直持续到1995年11月,涨势才结束。在25个月里,大米价格上涨了136%,小麦价格上涨了109%,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从种种情况来看,这次粮价上涨并不完全是由粮食短缺引起的。据统计,粮食总供给1990~1992年平均每年为4.44亿吨,1993至1995年平均每年为4.58亿吨,而2000~2002年平均每年只有4.60亿吨。所以,从供需总量10年间的对比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粮食供给是不少的。 1993年粮价大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粮改方式和步骤不当。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采取“统一政策、分散决策、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方针放开价格和放开经营。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地方积极性很高,没有“逐步推进”,而是一下子放开了。对于“放开”的贯彻落实,实际上是放开不管,自由经营。粮站、粮库等基层粮食企业各自为战,自主决策;个体粮贩自由经营,随便进出。这种格局引发了严重的市场混乱。一是使粮食购销衔接出现混乱。我国粮食系统是通过行政关系连接起来的一个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网络。改革之前,购销关系主要通过粮食管理系统衔接,放开不管相当于割断了这一连接链条,打破了原来的购销关系,但并没有随之建立新的购销关系,使购销衔接出现混乱。二是导致了严重的市场主体同步性。完全放开后,粮站粮库等大量基层粮食企业开始独立经营。这些小企业,过去大多只是根据上级要求收粮管粮,经营素质不高,驾驭市场能力较弱,面对变化的市场无所适从。在市场趋紧的传言诱导下,它们一哄而上,纷纷惜售和抬高价格。再加上大量农户的同步行动,造成粮价在粮食并不十分短缺情况下急速攀升的严重后果。三是导致了粮食市场管理失控。改革之前,粮食企业购销活动受到各级管理机构的协调,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比较容易实现。完全放开之后,国家一下子失去了直接控制手段,专储粮的投放效果又为市场主体同步性所抵消,一度导致了市场失控。1993年的经验表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立足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粮食市场本身潜在的不稳定性,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才能实现粮食市场上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统一。 二、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国情:严重的同步性问题 在我国,粮改不能采取“放开不管”的办法,其原因在于我国粮食市场是一个极不稳定和脆弱的市场。市场脆弱和不稳定的根源是市场主体存在着严重的同步性倾向。 (一)我国粮食市场主体的状况 我国粮食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消费者、国有粮食企业及个体私营粮商。目前,农户大约有2.44亿户,其中,种粮农户估计约1.7亿户(按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估算)。国有粮食企业总计43259户,其中,购销企业24519户,购销企业的主体部分是直接面对粮农的乡镇粮站和粮库。这些企业掌握的商品粮因地区和时期不同而不同,在粮食主产区估计在70%~90%左右。其余商品粮源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个体私营粮商所掌握,其数目尚难准确统计。商品粮的消费者则是5亿左右的城镇人口和一部分不种粮的农户(例如渔民等)。在上述市场主体中,除农户外,对我国粮食稳定供应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乡镇粮站和粮库。对这些企业的改革不仅会影响企业本身,也会对我国粮食市场态势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是粮改的核心问题。 (二)我国粮食市场主体的同步性问题 任何市场都有同步性问题,但如果市场的同步性比较严重,就会损害市场效率和市场稳定。所谓同步性,指的是当供需形势发生变化时,市场主体倾向于采取一致的供给行为或需求行为。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同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各类市场主体预期同步性。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农户、个体私营粮商、国有粮食企业和消费者等主要市场主体,对市场前景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②市场供给同步性。当粮食紧张时,供给方同时减少销售,抬高价格;当粮食宽松时,又同时减少库存,扩大销售。③市场需求同步性。当粮食紧张时,需求方同时增加购买,增加储备;当粮食宽松时,又同时减少购买,减少库存。 应该说,市场主体在供需形势发生变化时,采取同步行动,本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在我国粮食市场上,同步性问题表现得太过严重,超出了市场平稳运行的容许范围,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一是同步性极易发生。由大量素质较差的小型市场主体组成的大市场存在着一种“自我证明”机制:如果市场传言认为粮食短缺,则不论实际是否短缺,只要大家都相信短缺,都会减少销售和抬高价格,市场就会营造出“真正的”短缺,这种短缺反过来又“证明”了传言的正确,并易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际粮食供给变化不大,都有可能通过市场传言诱发出较强的同步性。二是同步性起动速度较快。市场主体的同步性依赖于市场氛围,市场氛围一旦形成,那么,不论它和真实的粮食供求状况是否一致,都会迅速成为众多缺乏正确决策能力的小型市场主体的决策依据,要卖都卖,要不卖都不卖。在价格表现上,往往说涨就涨,起动很快。三是同步性暴发强度较大。因为市场主体数量很大,即使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同步性反应不大,但是,所有市场主体的反应加在一起就会很大。例如,虽然单个农户减少粮食销售影响较小,但是,近2亿种粮农户共同行动就会对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单个粮站粮库等粮食企业的惜售行为微不足道,而几万个粮食企业的同步行为就会对市场产生严重影响。四是同步性涉及范围广。同步性一旦暴发,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扩散十分迅速,局部的市场同步性问题很容易发展成为全局的市场同步性问题。 (三)我国粮食市场主体存在严重同步性倾向的原因 我国粮食市场是一个涉及几亿农民、几亿城市居民、数万个粮食企业的大市场。但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规模小、素质低、数量大,市场机制效率低,再加上监管能力不足,宏观调控滞后,这是导致市场主体的同步性问题比较严重的根源。 一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近2亿种粮农户户均种植规模狭小,市场信息不灵,当粮食形势变化时,他们往往参照左邻右舍的情况行事。构成我国粮食供销基础的2.4万余家乡镇粮站粮库,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长期以来只是习惯于收粮和管粮,大多数缺乏认识市场的能力和经营能力,处于极度不完全信息状态中,在经营中往往以市场传言作为决策依据,容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二是市场机制效率低。市场机制在传导市场信息过程中,有时不能真实反映供求的实际情况,这也与粮食市场主体素质低、规模小密切相关。规模小、素质低的市场主体认识市场的能力不足,容易“跟风”,由这些主体组成的市场上极易创造出“虚假”的市场氛围(虚假的过剩或虚假的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