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62颗通讯卫星、21座全套地面接收系统。德国慕尼黑科学城是电子及机电专业领域的科技工业园,拥有300 多家电子工业公司,其中闻名于世的西门子公司一家生产的电子和集成电路产品的产量即占世界产量的30%。 4.以效益为中心,智中获利。例如,韩国大德团地重点研究的4 兆位随机存取存储器,拨款和投资2.3亿美元,成批生产后, 三星等三家电子公司已销售20亿美元的这类存储器,投入产出比表明了智慧带来的附加值。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在推行“设计——生产——经营活动”构思方案中,针对市场行情,开发高水平、有竞争能力的科研成果,通讯进行小批量产品的生产,其利润率要比产品试制成功后大批量生产的利润率高出100%—200%。 5.以国际化为目标,大国际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科技工业园的国际化远远超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范围,表现出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特点,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相互依存,是一个立体的概念。 当今世界上科技工业园众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却不尽相同。一座科技工业园往往在起步、初创时依靠大学/科研机构的支撑进行运作,后来又逐渐变成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体制的管理,这种体制就是三方参与的管委会操持运行的体制。但也有一些大型科技工业园的规划资金是由国家、地方政府和这两级政府共同管理的。日本筑波科学城是由国家管理的典型。从1963年决定兴建到1980年建成,历时17年,日本内阁会议确定建园方针,先后五次制订发展规划,建立“科学城推进本部”,任命土地厅长官为推进本部主席,成员包括科技厅、环境厅、厚生厅、文苏省、农林水产省以及邮电、劳工、通户、建设等有关省次长。今天,筑波科学城一片绿茵,有一所大学,46个国家实验室和1500家公司,2500名科研人员,1500名博士在这里发挥着日本国家级科研和教育基地的作用。美国北卡三角研究园是美国州政府全面规划和管理的科技工业园。北卡州长在1955年接受了有识之士关于在北卡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三角地带建立三角研究园的建议,并组成一个研究三角委员会,拨款200万美元, 由三角研究基金会对三角研究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经营。至今,随着大型研究设施和政府科研机构的迁入, 使包括三所大学在内的三角研究园区逐渐发展成熟, 集中了近300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联合规划和管理的例子是联邦德国政府与西柏林市政府和柏林工业大学一起创办的联邦德国第一个科学园——西柏林革新与企业者中心。该中心由政府投资70%,欧共体投资30%,委托西柏林经济交通局、科研局和西柏林工业大学共同规划建设。由于西柏林工大为名校,以及官方和国际机构投资,中心功能和服务赋有较强的针对性,建立中心以来,效益非常突出。至1991年,已孵化出30个高新技术企业,现在孵的还有25个公司,其中最大的有70人,年产值已达1200万马克。至今这些公司有的已成为产值超亿马克的中型公司。 (三)面向市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有产业优势和市场前景的基础研究开发工作,并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如美国的科技政策特别强调加强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结合,并在国家选定的优先发展领域中加大R&D投资, 以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1996年美国R&D的经费达到1843亿美元, 其中联邦政府提供的R&D经费约619亿美元,占R&D总量的33.6%。 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美国政府对企业R&D 投资给予永久性税额减免的优惠待遇,并将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50%。德国政府特别重视提高德国社会的创新能力,认为提高德国社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并认为德国经济的结构性危机尚未完全消除,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德科技政策的核心就是促进社会创新能力的发展。英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计划,如中小企业科研和技术进步荣誉奖计划和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计划等。另外,英贸工部每年专拨1200万英镑,用于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革新的可行性研究和中间试验,并从1991年起到1993年—1994年财政年度,投资2300万英镑用于支持新产品研究和开发计划。调查表明,这两个计划自开展以来,在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技术革新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新加坡国家科技局为推动国家优先发展的9 个高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开发活动,设立了总额为20亿新元的基金用于资助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研究,培训人才和改善科研基础施,并通过制定一批专门计划,为国家主要经济活动领域的创新活动、为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据统计,新加坡自1992年以来,人均研究开发经费已超过9 万美元,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 (四)选择重点优先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目标,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对发展哪些技术进行选择。因此,预测技术发展趋势,选择那些对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予以优惠发展、推广和应用,已被公认为是一项保障国家目标实现的战略措施。近年来,由于“信息高速公路”将使全球形成一个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多媒体产品国际市场,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可使其在市场上抢占具有垄断性影响的最大份额,因而“信息革命”受到美国政府特殊重视,它不仅对美国的经济产生重要的推动力,而且将对美国在今后长时期内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发挥根本性作用。 为此, 克林顿曾建议拿出1 亿美元的经费建立名为“Internet Ⅱ”的新型高速计算机网络,将通讯速度提高100至1000倍。1993年在美国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中,高性能计算机与通信项目的研究经费申请额高达8.03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3%。新加坡政府注重对具有良好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进行重点投资,使其能迅速形成和扩大生产能力。如在发展半导体芯片制造方面,1988年新加坡技术集团所属的特许半导体公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约3亿新元后, 建立了生产能力为年产28万片6英寸芯片的制造厂。 但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芯片制造技术的提高,原生产能力和产品规格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第二座总投资13亿新元和投资18亿新元的第三座制造厂已开始动工。预计1997年建成,第四座制造厂又已在筹划之中,投资将达25亿新元。同时政府还于1995年10月两次宣布征用面积达32.5公顷的土地作为芯片制造园,专门用于发展芯片生产。 (五)推进产官学的合作 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形成官产学联手合作,是国家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的措施。在官产学联合中政府的支持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往对设备要求高,投资成本大,风险高,且具有潜在的高额利润与企业追求的眼前需求尚有较大距离的问题。因此,只有政府才能为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组织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完成这种研究开发工作,并使其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如美国政府改变了以往在研究开发资助方面只涉及具体项目的一贯做法,首次把扶植的重点扩大到5 个优先发展的整个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并通过实施一系列与商业性技术开发有关的重大科技计划,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对于直接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领域,政府则直接与企业联手合作,进行关键性工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以集中、合理地使用有效资源,达到低投入高效益。日本政府积极组织企业和大学、国家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的做法,已成为日本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种特有方式。据统计,1982年—1992年,日本研制的新产品约70%是官产学联合攻关的成果,而且这些成果迅速形成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