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an,London [5]Lin, Justin Yifu. 1991a. Public research resourceallocation in Chinese agriculture:a test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hypothes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 31~46 [6]Lin, Justin Yifu. 1991b. Prohibition of factor market ex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choice in Chinese agriculture.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4): 321~348 [7]Ohlin, B. 1968.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89~92 [8]Ricardo, D. 1955.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economy and taxation. In: straffa, D. The works andcorrespondence of David Ricads. Cambridge University,Cambridge: 27~38 [9]Schmookler, J. 1966.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2~74 [10]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11]蔡昉.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1992,(11):40~45。 [12]蔡昉,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7-137。 [13]蔡运龙.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地理学报,1995, (2):97~105。 [1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 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15]陈百明.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概要)[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3~19。 [16]陈成斌,中国农学会编.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A].北京: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997,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53~55。 [17]陈飞翔.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现实演变[J]. 经济学动态,1994,(4):61~66。 [18]陈会英.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演化问题研究[J]. 农村经济与社会,1991,(2):20~26。 [19]陈武.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Z].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62~163。 [20]陈锡康.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预测及其保证程度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1996,(3):197~202。 [21]陈锡康.农业发展—21世纪中国粮食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56~61。 [22]成升魁.生态系统与持续农业[J].自然资源,1995,(6):1~7。 [23]程序.中国应走“可持续集约农业”之路[J].科技导报,1995,(11):88~90。 [24]程序.可持续农业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9。 [25]冯海发.中国农业的效率评估——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6]甘师俊.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48~52。 [27]高波.我国农业向持续农业转化的政策选择[J]. 学术研究,1992,(6):80~84,79。 [28]郭焕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2~9。 [29]郭书田.变革中的农村与农业[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30]郭玮.中国工农关系研究[J].经济学家,1993,(1 ):53~65。 [31]郭熙保.发展经济学中农业发展思想的演变[J]. 经济学动态,1992,(9):57~60。 [32]郭熙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6~7。 [33]何焕炎.我国农村经济迈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A].张新民.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农村篇)[C].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45~55。 [34]胡鞍钢.生存与发展——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1~12,88~91。 [35]胡伟. 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何在——超越纯经济观点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5,(5):69~78。 [36]胡希宁.西方发展经济学近十年来的发展及理论思考[J].理论前沿,1996,(14):10~12。 [37]黄季焜等.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Z].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67~268。 [38]黄季焜等.农业科技革命:过去和未来[J]. 农业技术经济,1998,(3):1~10,49。 [39]黄青禾.资源约束下的食物系统[J].科技导报,1991, (5):28~31,62。 [40]将建平等.中国的“绿色革命”与持续农业[J]. 科技导报,1993,(10):54~55,24。 [41]靳光华.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1998,(4):1~5。 [42]康晓光.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 战略与管理,1998,(3):62~68。 [43]康晓光.我国农业波动的政治与经济分析[J]. 战略与管理,1998,(5):71~75。 [44]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Z].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 [45]康晓光.2000~2050: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J].战略管理,1996,(4):37~48。 [46]康晓光. 地球村时代的粮食供给策略——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9。 [47]康晓光等.农业与发展——中国农业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88。 [48]李伯溪.经济发展改革与政策第一卷(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126~127。 [49]李澄等.工业化的成长阶段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J].学习与探索,1991,(6):56~62。 [50]李翔.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的时间顺序及其内在联系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7,(3):28~37。 [51]李享章.论双重二元结构与农业[J].中国农村经济, 1989,(2):3~8。 [52]李应中等.中国农业区划学[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14~116。 [5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6~43,76~98。 [54]林毅夫.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过去与未来[J].战略与管理,1998,(4):82~90。 [55]林毅夫等.对赶超战略的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4, (6):62~83。 [5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0~27。 [57]林毅夫等.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16~419。 [58]林毅夫等. 资源结构升级:赶超战略的误区——对“比较优势战略”批评意见的几点回应[J].战略与管理,1996,(3):35 ~45 [59]刘葆金等.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农村经济问题,1997,(11):26~30。 [60]刘巽浩.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2):80~84。 [61]刘巽浩等. 集约持续农业——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5):263~267。 [62]刘则渊等.持续发展观与产业生态化[N].人民日报, 1996-01-02。 [63]刘中一等.中国粮食的生产与流通[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38。 [64]卢良恕.持续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前景[J].农业技术经济,1992,(2):1~4。 [65]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22。 [66]罗必良.从贫困走向富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369~389。 [67]马世骏.经济生态学原则在工农业建设中的应用[J]. 生态学报,1983,(1):6~11。 [68]马世骏.社会——经济——自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