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发展战略
   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      ★★★ 【字体: 】  
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05 18:44:45   点击数:[]    

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生产效率自然就受到影响。三是高度集中的决策系统和责、权、利分离的决策机制,使得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程度大大降低,大量的人力投入被浪费,尤其是“大跃进”和“文革”期间。五、1978年以来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的转变

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就人力资源配置来说,政策和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是渐进的)。概括地说,就是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行政性计划配置和对个人择业和流动的严格限制,转变为市场配置为主,个人在择业和流动方面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

这种转变首先从农村开始的,80年代上半期针对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农村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产权和人身自由的深刻革命:一是对于过去限制最死人数最多的农民,先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了在农业生产内部的严格控制,取消了集体生产和分配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和收益的自由;二是随后放开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自由;使得许多农民可以转移到收益高的产业,同时松动了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分隔壁垒。

如果说农村改革是一个打破束缚的解放过程,那么对于旧体制下处于相对优越地位的劳动力素质较高、精英集中的城市人力资源,其配置变化,则是一个比较利益诱导的变迁过程。80年代上半期迅猛
发展的个体经济,其主体是城市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口(享受就体制优惠也最少),但是其利用“短缺”创造的就业和收入,无论是对政府、劳动力素质低的人口、还是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就业人员,都是一种示范:自由就业和摆脱国家控制(同时也失去国家的保护)比单纯依靠政府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收入。1987-1988年和1992-1993年的两次“下海经商”浪潮,标志着城市高素质的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自由流动,而90年代下半期以后进行的就业制度深刻改革,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实行合同制、放宽对外资企业从业人员的限制、实行公务员制度,取消实行了40多年的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都使得城市人力资源的配置越来越自由化、市场化。

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自由化进程相一致,是我国经济获得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如果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看,这个伟大成就主要是来自于
中国丰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这种充分利用,又是在政府逐渐放弃对人力资源实行计划配置,改由市场调节的体制变迁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1)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产出大幅度增加,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吃饭”问题,使农村生产要素可以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2)国家对农民的“放权”改革,使得长期寓于农业的大量富裕劳动力可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这部分人力资源(2亿以上)创造出的财富,是这20多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3)城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城市劳动力就业和流动受严格限制的格局被打破,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经济特区等,与改革后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为劳动力的择业和流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使得“人尽其才”、“按劳取酬”这些多年来所追求的理想成为现实,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刺激了教育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4)中国虽然从总体上看,受教育水平较低,但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精英教育”政策和城乡分隔政策,不仅中国城市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并不低,而且农村也存在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因此从数量上看,中国不仅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加上中国劳动力价格比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低很多,因此就为大量吸引外资和利用国际市场提供了巨大的优势,而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上述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还可以通过下面的两个表加以量化。概括地说有两点:一是人力资源配置由政府完全控制转变为市场配置为主,劳动者的投资、择业、迁徙以及决定收入水平自由度大大提高;二是由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包括人力资源),使得人力资源以较快地速度由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并同时提高了二、三产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1978—2001年劳动力就业情况

年份城镇:合计国有单位其他单位和企业个体无固定就业者乡村:合计企业个体农业就业城乡合计
1978 9514 74512048150306382827——2781140152
198010525 80192425810318363000——2883642361
198512808 899033684500370656979——3008649873
199017041103463768614231347708937814913683964749
199117465106643910692219948026972516163668565491
1992178611088939967402236482911075917283580466152
1993182621092041179302295485461253220103400466808
19941865311214436712251847488021233325513391867455
19951904011261451515601704490251333330543263868065
19961992211244458817092381490281405933083166168950
19972078111044472519193093490391365035223186769820
199821616 9058460122595698490211327438553189270637
199922412 8572459024146836489821367338273148271394
200023151 8102475021368163489341395929343204172085
200123940 764050112131915849085142732629321837302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即使不考虑国有单位就业制度的变化,仅从比重上看,在国有单位就业的人口在全部城镇就业中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78·3%下降至2001年的31·9%;在农村,就上表所列的农业就业者来说,1981以后,绝大部分已经由集体生产转变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择业和流动的自由。

1978-2001年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情况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ABC就业人员构成:ABC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BC
197828·148·223·770·517·312·2359·62512·91759·7
197931·247·421·469·817·712·6439·72642·61679·9
198030·148·521·468·718·213·1466·72844·21746·9
198131·846·421·868·118·413·5519·22807·81792·4
198233·345·021·768·118·513·4571·02844·71896·3
198333·044·622·467·118·814·2629·63037·81938·0
198432·043·324·764·020·016·0743·83227·72294·6
198528·443·128·562·420·816·8816·43723·63058·0
198627·144·028·960·921·917·2884·34005·63343·1
198726·843·929·360·022·217·81012·04478·63731·8
198825·744·130·259·322·418·31187·95420·74539·2
198925·043·032·060·121·618·31272·56077·25334·4
199027·141·631·360·121·418·51305·65652·14915·0
199124·542·133·459·721·418·91367·16563·95901·0
199221·843·934·358·521·719·81512·48224·07041·1
199319·947·432·756·422·421·21838·411053·38047·6
199420·247·931·954·322·723·02591·814666·49659·7
199520·548·830·752·223·024·83381·418260·710650·5
199620·449·530·150·523·526·03981·82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东西互动

  • 下一篇文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 ››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 ››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对中...
  • ››WTO:中国低谷切入分析
  • ››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 ››城市化是“规划”不出来的
  •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 ››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
  • ››执行环保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
  • ››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
  • ››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