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1 制度内涵 研究制度问题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制度下了不同的定义。舒尔茨(1991)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1]。诺斯(1991)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2]。斯考特(1981)认为,当行为人处于一种重复博弈状态时,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行为就具有一种规律性,当且仅当这种规律性是真实的并且是共享性的知识的时候,它就是制度[3]。汪丁丁(1992)提出,制度可以被理解为关于如何协调分工的人们的知识的载体[4]。布坎南(1989)认为,应该把这种由文化进化所形成的规则与制度严格区别开来[5]。 1.2 制度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1.2.1 制度创新理论内涵及演进 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润的活动,它包括以下3方面: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规则的变化。熊彼特创新理论在着重阐述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工业的新组织”这一制度创新内容[6]。继熊彼特之后,制度创新论以两个流派为其代表:一是以加尔布雷斯、海尔布伦纳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学派。对现存制度进行抨击,认为应从根本上改变现存制度才能促进创新[7];二是以科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制度将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市场失败是存在的,但解决的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制度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内生性与稀缺性,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8]。 1.2.2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国际上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具备4个基本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创新型国家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由于提出时间较短且实践才刚起步,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相同。叶民强和吴承业(2001)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有决定性作用;赵放(2002)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杨迎昕(2002)研究了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其着力点在于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江兵、杨蕾、杨善林(2005)运用ISM法,得出了政府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有效运转的关键。赵凌云(2006)从创新型国家形成规律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国家制度发挥了主导作用。曹艳(2007)提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鲁安(2007)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政府应充当科技自主创新的推动器,从体制上、政策上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政府从利益整合型的政府转向资源整合型的政府,可见创新型国家建设应该从政府改革开始,其切入点不是政府权力结构,也不是政府职能的变革,而是政府治理的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包括职能体系、治理体系、财税体系和人才体系等方面的整体创新,必须通过带动政府与市场、社会权力与职能关系的变化,带来政府自身运行方式的变化,从而使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以及资源整合型政府的有机统一。 2 制度创新对国家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定量分析模型构建 拉坦(1991)曾指出“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新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9]。可见制度是推动创新的一个重要力量。 2.1 制度创新对创新型国家影响的绩效模型 制度所提供的交换结构,加上所用技术决定了交易费用与转化费用。制度怎样解决合作与生产的问题,是由行动者的动机(效用函数)、环境的复杂性及行动者辨识和制度环境来决定的。制度,既有有效的也有无效的[10]。有一些制度提高了交易成本——如限制进入的规则、进行无用的检查或使产权更不稳定。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的,地区的制度是由一个降低成本的部分与提高成本的两方面组成的混合物[11]。根据欧洲GREMI研究小组所提出的“创新环境”及其相关理论,我们建立了制度对创新型国家创建影响的绩效模型(见图1)。
 图1 制度创新对创新型国家创建影响绩效模型 生产空间由空间技术、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教育培训、资源要素的特性所确定;市场空间由区域企业数量、密度结构、需求、供给和市场发展的过程所确定;支持空间由生产要素的组织层次的关系、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公共机构等构成。在此构架中,生产空间确定了技术的状况,市场空间提供给企业结构的生存性空间,支持空间则改善功能空间的逻辑性能,引导企业去研究它们的共同利益。而制度恰恰作为空间之间联系的纽带,产生新的创新机制,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市场发育程度更加完善,支持体系更加有效。从上述的模型分析来看,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制度变量的引入实现了生产空间、市场空间和支持空间之间的均衡发展,决定的创新成本和对创新企业的金融和非金融支持等,对创新者和创新活动有直接影响。如果创新者的时间和成本增加时,创新者的创新可能会夭折,从而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为社会提供一个促使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2.2 制度创新对创新型国家绩效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 在引入制度创新促使创新型国家形成的绩效模型中,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制度会促使经济系统向更高的稳态产出收敛。知识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种投入,其价值和潜在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与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些传统的投入要素是不同的。从国家角度看,诸如美国、日本、德国这些R&D高投入的国家同时也是创新最多的国家。从产业角度看,创新最多的产业,也是R&D和新知识投入最多的产业,如计算机、制药等。奥克斯和奥特斯彻通过知识生产函数[10]:
 式中Iφ表示创新产品,IRD是私人公司的R&D支出,UR是大学从事研究的支出,GC是大学研究和公司研究之间的距离①。下标s表示区域,i表示产业。其中系数、、均大于0。研究发现:在美国4位数产业分类水平上,R&D投入和创新发明的相关系数为0.84。不过在公司水平上,这个相关系数只有0.40(基于美国的大公司为样本)。同时创新发明活动倾向于集聚,而且那些新知识投入越是重要的行业,创新活动的集聚倾向越发明显,这也揭示了为什么创新活动集聚往往发生在有相对制度优势国家。为了进一步分析制度因素对创新型国家绩效影响,我们构建带有制度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 2.2.1 制度对创新型国家绩效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其中,1表示制度没有变化,0表示制度有重大变化。 2.2.2 制度差异对创新型国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51—2006),利用Eviews 5.0软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用OLS估计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方程中括号内的数据为相应系数的t检验值,可以看出方程中系数的t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于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7442,显著的不为0,说明制度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当模型不引入制度虚拟变量时,估计回归方程为:
 方程中括号内的数据为相应系数的t检验值,可以看出方程中系数的t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于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7442,显著的不为0,说明制度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当模型不引入制度虚拟变量时,估计回归方程为:
 比较方程(3)和(4),前者确定的可决系数为0.93,而后者仅为0.68,这说明回归方程引入制度这一虚拟变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