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合理布局,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二是要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对名录中需要淘汰的落后企业和技术坚决取缔;三是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从企业来说,一是要注重研发先进能源技术,创造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及时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的激励措施,灵活运用金融、税收、投资倾斜、项目扶持等优惠措施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1,97,127,379,513.[2]潘家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6-01-27.[3]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8-51,61-67.[4]郑爽.全球碳市场动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6):281-285.[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Z].2008-10-29.[6]李禾.我国企业应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N].科技日报,2008-03-25.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