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基本经济

上一页  [1] [2] 


Tags:


   “女怕嫁错郎”的经济学分析      ★★★ 【字体: 】  
“女怕嫁错郎”的经济学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28:40   点击数:[]    


要完全解决婚姻决策中类似上述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几无可能的,但也并非无所作为。因为对与错、好与坏是相对的,二者相互依存,这样必须比较,究竟谁是好、谁是坏,然后才能尽可能地做出正确决策。要比较,就必须真实掌握比较各方的信息。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关键的还是要从信息的搜集和鉴别这两方面入手。
(二)办法
1、首先,扩大信息的搜寻对象,多掌握一些候选对象的信息。
为了寻找到最合适的伴侣,在确定正式恋爱关系之前,男女双方一般都应尽可能地扩大搜索对象和范围,不能单单局限在特定的某个人身上。当然,如果在搜寻领域,被搜寻对象的素质同自己差不多,那么一般更容易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对象。薛兆丰曾在他的文章中直言: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谈恋爱。分析起来,这样说的理由是:社会上的人,是分层次的,各个人都客观地处在社会的某个层次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大学里,大家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挤过独木桥来的,彼此的素质相差不大,加上几年共同的大学生活,更容易沟通,找到共同语言。因此,尽管大学恋爱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但如果大学生要寻找最合适的伴侣,最理想的场所无疑非大学莫属(可惜本人读大学时,浑浑噩噩、稀里糊涂,竟没想到此点,哀哉痛也)。
按照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现在谈恋爱,一般女性都处于被动地位,等着男孩来追。所以,当男孩发现自己对哪位女孩有好感时,应主动向对方发出感觉不错的信息。而当女孩发现有男孩在追自己,哪怕对对方不是特别了解,但初步印象又不错的话,最好不要一口回绝,完全可以以“咱俩之间了解得还不够”等为理由,给双方一个进一步了解的机会。当然,女性也完全可以更主动些,向自己满意的男性发出表示好感的信息。因为现实中,优秀的男孩往往显得更孤傲一些,他对事业也更专注一些,加之有些不错的男孩,恰如卢梭所说:“在最心爱的女人面前灰溜溜地垂涎三尺也不敢吭声”。这样,如果女孩只是被动地单等男孩来追,不排除会发生这样的情形:本来很爱那位男孩(而事实上这位男孩也同样深爱着这位女孩的),但男孩或是由于胆小、或是由于太执着于工作、或是由于别的种种原因,没有主动去追,于是“遗憾”和“悲剧”就经常发生着。在我看来,无论谁,都有爱别人的权利;也无论谁,都有接受与不接受人家感情的权利;但无论谁,都没有伤害对方的权利。所以,倘若男孩要追女孩,也应讲点绅士风度,如果遭到对方明确而坚定的拒绝,不应再死皮赖脸、死缠烂打。如果因了自己的“爱”,而让对方烦恼不堪,那叫什么“爱”?那叫“自私”!男孩们有必要意识到: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自己有责任、有能力因了自己的爱,而让对方生活得更幸福、快乐,这是性别差异对男性的客观与合理要求。
一旦“圈定”了候选对象后,则要多掌握一些各个候选人的信息,以便进行比较、择优。也就是说,搜索伴侣一般要经历不断的“试错”过程:彼此交谈、沟通,试着去了解对方,然后看多大程度上合适。当然,如果更深入地分析,搜集信息也是有成本的,比如精力、时间等。尤其是时间,花费得太多,当你寻寻觅觅、多方比较,才恍然醒悟A君是最好的时候,A君可能早有妻室了,这样就要冒失去“本来是最好的”的风险。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女性而言,“人老珠黄”的后果更可怕些,因为世上有“男大七,女大一”的说法,即男的比女的大七岁也没所谓,而女的比男的大一岁就已经了不得了。所以女性大都成家比较早,因为按世俗的眼光和标准,她们等不起,而特立独行,又要有非凡的勇气不可。
2、尽量抓住最本质与真实的信息,然后进行“比较—鉴别—择优”
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和优劣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外貌、学历、性格、职业、品德、才能、家庭出身、经济收入等等。同时,每个人的偏好即各自看重哪一方面又是不同的,自然选择的标准也就存在重大差异。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例如,有人看重的是男孩的家庭出身、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工作单位与待遇等,有的女孩甚至向男孩公开宣称:你给我车子、房子、票子,我就给你生孩子,即所谓的“三子换一子”。但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种女孩是潜伏着危险的,重要原因在于:你用金钱获取来的,别人也可以用更多的金钱争夺去,因此这样的结合潜伏着较大的不稳定性。
所以,在全盘考虑的同时,重点要抓住最本质而又真实的、较能“靠得住”、“维持得久”的信息,比如说品德、才能、素质、发展潜力、对家庭的责任心、对事业的上进心等,然后进行“比较—鉴别—择优”。当然即使盯住了最重要的信息,由于男方可能通过“隐蔽特征”和“隐蔽行为”向女方发出虚假的信息,误导女方的选择,因此还要设法判断男孩是真正深爱自己还是虚情假意的。这就需要女方有一双“火眼金睛”,即依仗女方自身的识别能力。遗憾的是,正如俗话所说的:再聪明的女孩,一到谈起恋爱来,都变成了傻瓜,即极容易为男孩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而一旦某女认定了某男,往往会以“心”相许,把他视为终身的依托,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爱情上的先入为主”,相当于制度经济学上所说的“锁入效应”或“路径依赖”。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消费者的目的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用经济学家黄有光的话来说: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这就提供了一个度量男女间感情深浅的尺度:如果你跟某人相处在一起,会有很快乐的感觉,并且“心疼”着对方,即 “因为对方快乐所以你快乐”, “因为对方烦恼所以你烦恼”,就像一首歌词里所说的:“你见了她面时会对她好,你不见她面时天天十七八遍挂在心”,这就意味着“你已爱上他或她”了。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这个世界,很难找到那种“彼此深爱着”的情形,更多的是一方爱另一方更多一些。当面临这种情形时,烦恼也会经常产生:你是选择你爱对方多些的,还是选择对方爱你多一些的?一般来说,女性通常都会选择“爱自己多些”的男孩,而男性则相反,这也正好有利于解决前述“感情不对称”所引起的两性间的磨擦。
3、男女一旦结了婚,那么各自都应适当迁就对方,以缩小双方之间的感情差距。
可以说,寻找伴侣完全类似于大学毕业找工作,是一个多方比较、鉴别、择优的过程。倘若能碰到彼此都满意的,当然应该喜出望外。但不同的是,工作没找好,大可再换一个。但伴侣找定后,如果由于没找好的缘故,想再换,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是相当高昂的。对笔者前面分析所得出的、由于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尤其是感情差异,很多女性可能会感到不快,甚至想跟笔者辩论一番。但着眼于社会现实,总体而言,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诚然,“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一定自有其客观原因。可取的做法是,在找伴侣时,女性应比男性更慎重一些,同时对这种“不公平”的状况也适当地加以容忍。与之对应的是,男性则应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关爱。这样,双方各向对方迈进一步,差距便缩小了。有道是“千年修得共枕眠”,既然选择了对方,双方都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当然也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成家后,无论是哪一方,很轻易就能发现有比配偶更让自己“赏心悦目”的人存在,倘若这个人向自己发出表示好感的信号,无论男女双方,恐怕都很难不动情。毕竟,“彼此深爱着”的概率委实很少,“一见钟情”的诱惑力又是如此之大。特别是男性,更容易心猿意马。古今中外这样的说法和事例足以为证:“英雄难过美人关”;“不爱江山爱美人”;“男人因为征服了整个世界而赢得了女人,女人因为征服了男人而赢得了整个世界”……这时候一方面要看本人的自制力、责任感以及夫妻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要看诱惑力的大小。会不会有越轨行为的存在,主要取决于这两者之间的力量角逐。同时这也提醒女性:结婚后,仍要在怎样增强自身对丈夫的吸引力方面动点脑筋,下点功夫,不可因结了婚,便忽略了梳妆打扮,以免过早地出现“色衰而爱驰”的情形。
有意思的是,马晓春曾打过一个很好的比方:择偶就像去田间拾麦穗,在此之前,最饱满的你还没碰到;在此之后,最饱满的你已经错过了。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世间又有几人能拾到最饱满的麦穗呢?倘若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最恰当的地点,拾到最饱满的麦穗,实在应该感谢上苍,当然也理应倍加珍惜。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垄断与反垄断的经济分析

  • 下一篇文章:有别于萨缪尔森的三点不同论述 ---评萨缪尔森探访录“如何看待全球化不利的一面”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女怕嫁错郎”的经济学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女怕嫁错郎”的经济学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二)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一)
  • ››拆迁的经济学分析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三)
  • ››浅谈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 ››坚决支持国企产权改革,坚决反对掌...
  • ››十一五规划中的改革重点
  • ››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
  • ››李嘉图与詹姆斯·穆勒和马尔萨斯
  •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