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导致了基础设施不匹配,特别表现在交通设施上,从而使泛珠三角经济金融合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尽快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物流效率,创造良好的人流、物流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三)产业的同构障碍。一方面由于产业之间的利润率差别较大,每个地方都不愿放弃高获益产业,产业同构化的现象就会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追求发展政绩引起投资冲动和扩张意欲,也会导致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最终使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难以形成。目前如何强化产业错位发展和要素互动,完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辐射力是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四)制度性障碍。斯密的“分工产生的普遍富裕”是区域经济整合的目的。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正在起步,它会触及我国经济制度中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例如,由户口和户籍制度以及城乡差别导致的对劳动力的就业歧视,影响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了维护局部利益而形成的各种法规和政策,会阻碍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这些制度性的障碍最终破坏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微观层面看,它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宏观层面看,它导致了投资的膨胀和结构不合理,是引起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有效整合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三、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蕴藏着巨大商机。鉴于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决定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只能是分层次、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总的构想是整合区域比较优势,拓展金融媒介宽度。整合区域比较优势的主要思路是加大四个“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加大主导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5—10年内,把泛珠三角区域建设成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在港澳、广州、深圳和区域内省会城市、大中城市形成扇形辐射的高新技术网络,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产业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结构重组,组成高新技术企业的联合舰队。二是加大大工业产业建设——现代制造业。应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临江工业和山区工业发达产业带,构建世界级制造业体系及产业链和基地群。在发达地区,建设国际性集群式的制造业基地,培育一批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扇形辐射工业制造、服务和控制中心。三是加大大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和海洋江河产业。对九省区的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建设能发挥各地资源和特色优势的农业生产基地。同时,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加大大消费产业建设——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从纵横两方面重点规划精品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线路。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应按照在区域内建设几大产业基地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为生产服务的专业化服务企业,特别是在港澳、广州、深圳和成都、昆明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强牵引力和大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拓展金融媒介宽度的主要思路:(一)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在“9+2”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尤其要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广东作为金融强省的区位优势,通过直接引进外资、扶持优质企业在港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并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市场。各地可借助区域合作的机会,加快本地金融市场的建设,改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使区域内金融市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联动来提供整体性的跨区域金融服务,使区域内客户在经济活动中的需求获得更有效的满足;涉及到区域内大型项目的资金支持时,多个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合作;在对区域内企业进行重组过程中,可以引入多个机构投资者。(三)金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金融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区域金融公共设施建设,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为区域金融合作中出现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供畅通的渠道,包括区域信息共享系统、区域支付结算平台、区域票据交换中心、区域外汇交易市场、区域信用卡管理中心等,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金融业整体水平;(四)区域金融稳定体系的合作。区域金融稳定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区域内整体金融运行环境良好,管理机制健全,并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而区域金融合作(如银行内部跨区域合作、跨行跨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等),都要求更高的监管水平。要保持这种稳定状态,除了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还必须建立跨区域金融监管、风险预警、风险救助等一系列合作措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建立区域征信体系、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区域反洗钱合作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张金锁,康凯. 区域经济学[M]. 第2版.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 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处.合作发展,共创未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演讲录[R].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