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基本经济

上一页  [1] [2] 


Tags:


   “面子”的经济学      ★★★ 【字体: 】  
“面子”的经济学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25:53   点击数:[]    

精神产品的替代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在贫穷的状态下,会更倾向于以消费精神产品的损失换取消费物质产品的收益。“人穷志短”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穷是罪恶的根源之一。因为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物质收益的边际效用相对较高,而精神收益的边际效用相对较少;所以这时人们会倾向于以小的物质收益替代较大的精神损失。但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物质产品带给人的效用就会减少,消费精神产品的效用就会相对较大,这时人们将会更看重精神产品的消费。人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誉”,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有些人有了钱之后,会更倾向于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这实质体现的是用精神产品的消费替代物质产品的消费。另外有这样一种情况,虽然有些人非常偏好消费精神产品所产生的效用,但当物质收益巨大时,物质产品带来的效用就会大于精神产品所产生的效用,这时他就会选择用物质产品替代精神产品。如有些人虽然很爱“面子”,但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这些人也就不再讲究“面子”。有些腐败分子就是这样。当然,如果没有稀缺性,也就不存在替代成本,这时,人们不管是消费物质产品,还是消费精神产品,都会追求“多多益善”。
当然,“人穷志短”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同时“人穷”也并非一定会必然出现“志短”现象,这也是客观存在是一种事实。一般有这样一种情况,人们为了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必然会尽可能多地消费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存在着不同的供给水平和供给难度,这种不同的供给水平和供给难度决定了人们对其消费的成本大小和难易程度。当“人穷”时,虽然消费物质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高,消费精神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相对较小,但很可能这时“人穷”者要增加消费物质产品数量的难度很大,这时,就有可能出现“人穷”未必“志短”,即“人穷”者转而通过增加消费容易得到的精神产品来增加自己的效用总水平。同样,当一个人很容易增加物质产品的消费量,但精神食粮供给相对贫乏时,这时,他会进一步通过增加物质产品的消费量来增加他的总效用水平。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人穷”未必“志短”与“人富”未必“志长”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与一个社会的总体制度有关。因为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总体性原因的结果,用单一原因去解释社会现象往往会导致片面性。
再次,同物质产品消费一样,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也存在时间配置问题。人们在消费物质产品时,会有储蓄行为,这是人们为了在将来时间实现更好的消费。人们在消费精神产品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时是很没有“面子”的,但他实质是在进行“面子”的储蓄,以期将来争回更大的“面子”。再如我们常讲小不忍则乱大谋,这里面也有个精神产品的时间配置问题,其目的是以失小“面子”为代价,换取将来更大的“面子”。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情况更多所表明的是:人们不但获取了更大的精神产品消费效用,而且同时获取了更多物质产品的消费效用。因为人们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效用与对精神产品的消费效用往往是联在一起的。当然,二者分离的情况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如有些人是只图“名”不图“利”,有些人是只图“利”不图“名”。但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如某人的基本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这时他就有可能只图“名”不图“利”;再如在战争条件下,有些战士的英勇牺牲,对其本人而言,就只有“名”没有“利”,即只有精神产品的消费效用,而没有物质产品的消费效用,而且这种精神产品的消费效用主要体现在战士牺牲前的一小段时间内。
再其次,一个理性人在进行其消费效用最大化目标决策时,总是将消费物质产品的效用与消费精神产品的效用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决策。其理性的基本决策原则是:边际物质产品消费收益+边际精神产品消费收益=边际物质产品消费支出+边际精神产品消费支出。但在现实世界,由于信息不对称、理性有限、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一个人的消费决策很难达到理论上的最优,只能是尽可能向最优靠近。另外,由于不同个人的效用偏好结构不同,所以不同个人的消费最优决策点也将是不同的。再者,由于一个人在生活的不同时期,其效用偏好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消费最优决策点也会不同。
从社会的角度看,“面子”本身有其积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面子”对个体而言毕竟是一种约束,所以也就客观上提高了个体利益向公共利益转化的可能性和渠道。其次,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重视“面子”,社会经济运行会降低许多交易成本。再次,一个人讲“面子”,会带动一部分人讲“面子”,从而产生精神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这将进一步直接和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当然,“面子”对社会经济运行也有不利作用。“面子”毕竟是“面子”,不是“里子”。“面子”反映的是表面现象,而“里子”才是真实的本质。人面前是一套游戏规则,人背后是另一套游戏规则,这种双重规则会加重社会成员的决策成本和监督成本,不利于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另外,“面子”本身也蕴藏着人的一种机会主义本能。当“面子”与“里子”不统一时,机会主义便会油然而生。而机会主义又会引发诚信缺失等许多问题,并将直接导致社会秩序建设成本的增大。

作者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邮政编码:730070  
e-mail:gssgw007@sina.com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社会经济系统的历史演进

  • 下一篇文章:人类社会的成因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面子”的经济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面子”的经济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二)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一)
  • ››拆迁的经济学分析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三)
  • ››浅谈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 ››坚决支持国企产权改革,坚决反对掌...
  • ››十一五规划中的改革重点
  • ››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
  • ››李嘉图与詹姆斯·穆勒和马尔萨斯
  •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