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提要:“经济人”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是“经济人”的本质,二是如何有效约束“经济人”,使其选择符合社会最优原则;笔者认为,不管一个人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利他或是利己,“经济人”的本质始终是利己;如何有效约束“经济人”,使其选择符合社会最优原则,关键是制度创新。 关键词:经济人 研究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肃靖远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问题。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经济人”假设、资源稀缺性、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益等概念构成了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本范畴体系。正确界定“经济人”的内涵和特征,既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也更有助于对实践中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 “经济人”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是“经济人”的本质;二是如何有效约束“经济人”,使其选择符合社会最优原则。 对于“经济人”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什么是“经济人”的本质,在经济学的研究进程中,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古典经济学在其理论体系中,将“经济人”本质界定成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主体。但利他现象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斯密同时又承认:“无论假定人如何自利,在人的本性中还存在着某些本原(pirnciples),使他关心其他人的命运,考虑其他人的幸福,虽然他从这种关心和考虑中除了看到它时的愉快之外一无所获。怜悯和同情就属于这种本原……。即是最大的恶棍,最执迷不悟的惯犯,也或多或少地具有这种天性。”① 新古典经济学在其理论体系中,将“经济人”本质界定成是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的主体。但同时马歇尔也承认:经济人实际上也是一个怀有利他的愿望、甘受劳苦和牺牲以赡养家庭的人。 贝克尔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将“利他”和“利己”统一到“经济人”的效用函数中,认为,“经济人”的本质不仅是利己,也有利他的一面。 解决“经济人”本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利己与利他有效统一起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虽然承认“经济人”的本质是利己,但并没有解决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贝克尔虽然将“利他”与“利己”统一到‘经济人“的效用函数中,但“利他”与“利己”本质是一对矛盾的范畴,是不能将两者同时归到同一范畴的本质中的,因为这种统一在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上是矛盾的。 这里笔者认为:不管一个人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利他或是利己,“经济人”的本质始终是利己。为什么?因为利他的本质仍是利己。 在现实生活中,利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无条件利他主义;一种是有条件利他主义。 无条件利他主义是人类基于基因保存而做出的一种自然选择,所以,其利己的本质是十分明显的。 有条件利他主义是人类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博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均衡,所以,其本质也必然是利己的。首先,从动态的角度看,由于人类社会客观上存在一种等价交换的制度预期,所以,利他的目的是行为主体期待在另一时间和另一地点得到至少相等或更大的收益回报。所以,利他也是行为主体将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一种配置,他不刻意追求某一时和某一地的效用最大化,而目的是追求人生总效用的最大化。其次,从静态的角度看,有些人选择利他,其本质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表现。生活在世界中的人,每个人的效用偏好结构都是不同的。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说:生活就像奥林匹克赛会,聚到这里来的人们通常抱有三种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有些人做买卖以赢利,但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做参观者,冷眼静观这一切。这里反映的情况就是效用偏好结构的不同。具有相同目的的人,其效用偏好结构可能大致相同,但绝对的看,这些人肯定会具有不同的效用偏好结构;具有不同目的的人,其效用偏好结构肯定是不同的。有些人更注重物质性收益;有些人更注重精神性收益。有些人更偏好生理需求的满足;而有些人更偏好内心感受的体验。有些人更多考虑个人实际感觉;而有些人更多考虑社会评价。有些人更偏好“利”,有些人更偏好“名”。在偏好“利”和物质收益的效用结构中,利他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少,在偏好“名”和精神收益的效用结构中,利他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多。所以,一个人是选择更多利己,还是选择更多利他,与其对“名”与“利”的不同偏好有很大关系。每个人在进行选择时,总是在进行着利他与利己的一种权衡,以期实现特定效用偏好结构下的效用最大化。由于效用偏好结构不同,所以在现实世界,“见利忘义”与“舍生取义”都有可能发生。 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有利他的效用偏好结构?对于无条件利他主义,根据有关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本能和遗传的需要。对于有条件的利他主义,其利他的效用偏好结构来自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育内容的主流基本是利他的。通过这种教育的外部强化,将直接或间接改变一个人的效用偏好结构。二是行为主体的自我反省。由于一个人在现实世界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利益博弈,这种利益博弈会最终影响一个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从而改变其效用偏好结构。当然,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并不必然会催生更多的利他主义,这里更多取决于利益博弈的规则和制度约束。一般而言,如果一个社会的利益博弈规则是对利他者更有利,则其利益博弈的结果是将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利他行为;反之,则反之。 一个人在一生中,其效用偏好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所以,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对利他与利己的偏好程度会有所不同。 这里虽然一个人一生的效用偏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时间本身并不是一个人效用偏好改变结构的实际决定因素。改变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因素主要有:1.原有的效用偏好结构。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具有路径依赖性,新的效用偏好结构要受到原有效用偏好结构惯性冲击力的影响。2.生理因素。一个人生理条件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其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如有的人得了肝病,则原来饮酒的偏好将会随之改变。3.职业改变。一个人在一生中,职业的改变是常有的事,有的人一生中可能会改变职业五、六次以上,不同的职业必然具有不同的激励系统,相应一个人的效用偏好结构这时也会一定有所变化,以适应这种新情况。4.社会影响。社会影响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时尚对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所产生的作用。一个中国人,如果转到美国定居,其效用偏好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因为出于生活的需要,他只有在生活方式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样,由于社会潮流和时尚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即使一个人处在同一国家中,他也会为了适应形势和潮流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效用偏好结构。从众行为的普遍性为人们随社会环境而改变效用偏好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5.自然环境因素。人也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选择菜单。人们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人自身的效用偏好结构必然会随所处自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人们选择利他,实质也是在选择消费“利他”这种产品。人们对“利他”产品的消费,其消费特点与一般产品并无多大区别。 首先,同消费一般产品一样,人们对“利他”的消费也遵循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久病床前无孝子”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孝”本身是一种利他收益,是一种道德评价。当一个人在尽“孝”时,本身就是在消费“孝”这种产品,并享受“孝”所带来的精神收益,如良心受到安慰,受到别人好的评价,并被社会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