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关系”。正是这种现象间的“恒常会合”使得我们确立了对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因果信念。休谟指出,经验中相似现象的反复出现,使人们把自然的进程看成是一律不变的,并因而断定将来的事情必定与过去的事情相似。但是作出这个结论,却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有什么证据来相信过去发生的事情未来一定也会发生。这在哲学上叫做“自然的一律性原理”,在这个原理的证明上,休谟保持了不可知的态度。事实上,我们今天很多对于世界的认识,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说明和证明的臆断之上。而建立对这种一律性的理论说明,如休谟所说,肯定是极新颖的。 我们做出的这种因果推断的本质依赖于什么呢?是习惯。这是休谟的独特理论:因果推断是由习惯而发生的。什么是习惯?休谟规定:“凡不经任何新的推理或结论,而只是由过去的重复所产生的一切,我们都称之为习惯。” 在由因及果的推断中,习惯是从经验中相似现象的反复出现,即所谓对原因和结果的知觉和恒常会合中产生出来的。人们观察到某类现象之后,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旦某类现象发生,思想就自然的转移到另一类跟随的现象上去。而这正是因果推断的基础。也可以说,构成我们人类知识的主要部分的因果推断的发生是由习惯形成的。习惯不过是因为经验现象的反复发生所形成的。这样休谟就以另一种方式解剖了知识的内容及获得方式。 在我看来,这种对于因果推理的解释极有启发。如果能够认识到习惯的巨大作用,我们几乎就可以解释任何事情。理论的可以被怀疑也就有了哲学基础。 以上就是经验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关于知识的主要材料——观念是如何发生的,在这个问题上,休谟说明并采取了经验主义原则,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而观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是知识的主要内容。这种因果关系的发生基于因经验而形成的习惯。这样,经验主义哲学就用习惯解释了人类知识。最终,习惯也由经验决定。这样,就把哲学的认识论建立在经验之上。 下面我们来看这种经验主义哲学原则给经济学研究的启发。 二、经验主义哲学原则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按照某些还算广被接受的看法,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那么这门学科要建立在人性科学之上似乎无可争议。人性科学的基本原则可以应用在经济学中。我们在前一部分对经验主义哲学的主要原则做了简单介绍,当然,限于本文篇幅,这种介绍挂一漏万。在哲学中,每一步都充满了争论,我并没有把这种争论在这里加以展开。在这部分里,我试把这种哲学原则和经济分析结合。 经济分析“分析”的是什么呢?按照大多数经济学家们的看法,经济分析要分析经济现象。这一点和经验主义哲学的倡导不谋而合。经验主义哲学家们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有着深刻警醒。他们深深怀疑我们能够认识普遍规律的能力。因此,把经济学定位在分析经济现象上就适时地反映了有造诣的学者们的谦虚和严谨。这也是许多学者们提倡直面现象的原因。事实上,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和不成体系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世界就好像支离的碎片,相互之间缺乏一种必然联系,所谓的准则和信仰相互冲突。在这种变动不居的现象界内生存的研究者,就像汪丁丁所说的“是无法确信任何科学理论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搁置理论,直面现象。”那么如何来分析经济现象? 著名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大师熊彼特创造了被后人称为“六字真经”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历史、统计与理论。我在第一次读到这方法论时,着实兴奋。感觉作者的方法极合胃口。现在重新审视这“六字真经”时,又别有韵味。 我们对于经济现象的分析成果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这种知识也主要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因果推理得来。根据前面阐述的哲学原则,这种因果推理基于心理原则,是一种习惯。习惯的获得通过相似现象的反复发生得到。经济学本质上是不能实验的,那么如何获得反复发生的经验现象?如果不能获得这种经验现象,我们就难以建立起来因果关系。于是这门本质上不能实验的科学就要极大地依赖过去发生的经济事实,这是经验现象的重要来源。因此经济史对这门学科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熊彼特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者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 因此重视经济史的研究对分析经济现象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经验主义哲学原则对经济分析的重要启发。 经验主义哲学对于因果推理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概率问题。本质上,因果关系是一种或然关系,也就是存在着不确定性。那么如何来解释概率?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随机事件的各种情况均匀地分布,那么我们就会把这种事件出现的概率均匀化。比如一枚硬币如果正反皆有,我们就会认为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各为二分之一。如果两面皆为正面,我们会重新评估其概率。因此,如何在纷纭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最有可能出现的因果关系就要依赖于我们对各种事件出现的情况的评估。数据,恰好对事件的情况进行了量的规定。因此,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就可见了。实际上,这种思想是计量经济学背后的科学哲学含义。在计量经济学中,对于随机干扰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有概率的因果关系的研究。 接下来是理论。我们建立起的某种观念都可以称做理论。经验主义哲学的怀疑主义精神使得我们可以接受理论要不断修正。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心灵对客观世界不断形成新的印象,进而有了新的观念。这种新的印象,观念是理论演化的动力。 可见, “历史、统计、理论”的六字真经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 下面的部分里,我将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经济分析程序,以指导我未来的经济学研究,当然,这种程序的建立也极有可能是武断和迷信的。 三、基于经验主义哲学的经济分析方法 我相信经验主义哲学家们秉持的人类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观念。经济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因此应该把这门学科严格地建立在经验之上。如何建立一种易于操作的经济分析程序?我构建了如下观念: 关于经济学的“经验”。这种经验要严格地在经济现象中寻找。尤其是要在经济史中寻找。对于经济史,重要的是从经济史中寻找经济现象中最恒常出现的因素。这些因素就可以作为一种原因的信念从而建立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也是经济分析所要求的。 如何对找出的重要因素持有信念?那就要依靠统计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数据不仅是为了让自己保有对自己建立的因果观念的信心,也同时在给他人信心。对数据的操作,要利用计量程序。 建立理论。理论又可以称作模型。找到了经济现象中最恒常会合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持有信念之后,就要把这些因素逻辑地进行组合。对理论建模使用的方法,我喜欢数学方法。这种演绎方法虽然和经验主义者提倡的方法有分离,但是却仍有其优异属性。在科学研究中,我不赞成方法之间的绝对对立。过于功利化的代价可能是创造性的丧失。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本质上是未知的,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长河也过于短暂,过于短暂的生命长河注定只有很少的经验样本,我们实在难以确定什么样的知识对这个世界解释得更好。比如在数学史中,圆锥曲线在起初被认为是无聊的智力游戏,但是在两千多年后却有了大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