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数学九年级数学教案
   §6.1 正弦和余弦(1)      ★★★ 【字体: 】  
§6.1 正弦和余弦(1)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6 05:51:44   点击数:[]    


[课    题]  §6.1  正弦和余弦(1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条边或一个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直角除外);使学生了解下列事实: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教学重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条边或一个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教学难点]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教学关键]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教学用具]  三角板、小黑板。 [教学形式]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时]  45′×1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直角三角形? 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3、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来说,除了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有两个内角是锐角,有三条边,在这除了直角以外的5个“元素”中,已知几个“元素”,通过什么可以求出未知的其他“元素”? [讲解新课] 一、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页上的插图和引例(时间3分钟),然后提问: 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到达。) 2、把这个实际问题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 3、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想想看,除了测量、作图或画图等方法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方法?(计算与证明。) 5、这个实际问题可以归结为怎样一个数学问题?(在Rt△ABC中,∠C为直角,已知锐角A和斜边AB,求∠A的对边BC。) 这时指出,由于∠A不一定是特殊角,我们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在下面考虑能不能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的一项新知识。 二、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至第3页第3行的内容,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两块三角板(时间5分钟),然后提问: 1、(出示自己带来的教具之一——不等腰的那把本制三角板)在这把三角板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有什么关系?(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你们的三角板中,这个结论是不是也都成立?

45°
30°
B
B
2、(用小黑板出示图6—1(1),我们把这个结论化为数学式子,可以得到什么?( = = 。)

C
C
A
A
3、这就是说,当∠A=30°时,

不管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     图6—1(1)       图6—1(2) 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那么,根据这个比值 ,如果已知斜边AB的长,怎样算出∠A的对边BC的长呢?(BC= AB。) 4、(出示自己带来的另一教具——等腰的那把本制三角板和小黑板上的图6—1(2),类似地,运用勾股定理,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板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 = = = 。) 5、这就是说,当∠A=45°时,不管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那么,根据这个比值 ,如果已知斜边AB的长,怎样算出∠A的对边BC的长呢?(BC= AB。) 三、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3页第3行下面的内容(时间4分钟),然后提问: 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取固定值,而夹这个锐角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的长都可以变化,那么,当我们把有这样特殊点的直角三角形中取固定值的锐角叠合在一起,并把夹这个锐角的直角边重合在一条直线上时,斜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斜边也会重合在一条直线上。) 2、(出示小黑板上的图6—2),Rt△AB1C1、Rt△AB2C2、Rt△AB3C3、……之间有什么关系?(彼此相似。)为什么?(它们有公共的锐角A。)

B3
B2
3、那么, 、 、 这些比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彼此相等。)为什么?(相似三角形中对应边的比相等。)

B1
4、由此可得什么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

当一个锐角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 取一个固定值。)

C3
C2
C1
A
[课堂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               图6—2 1、如果∠A=6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A=60°,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3、如果∠A=3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4、如果∠A=45°,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课堂小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也是一个固定值,如果后者(即 )能够由前者(即∠A)求出,那么引例中的实际问题(求BC的长)就可以解决了。所以,从下节课起,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类比值(即 等)的特点,从而得以求出它们。 [课外作业] 复习教科书第1~3页上的全部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 一、 1、 2、 3、 4、 5、 二 1、 2、 3、 4、 5、 三、 1、 2、 3、 4、   课堂练习          
  [课后记]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对直角三角形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当直角三角形中,有一锐角固定时,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重要性质。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数学教案-圆、扇形、弓形的面积

  • 下一篇文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6.1 正弦和余弦(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6.1 正弦和余弦(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1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 ››初三(上)第一学月考试数学试题(B) ...
  • ››你能证明它们吗? —— 初中数学第五...
  • ››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
  •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5)
  • ››数学教案-方差
  • ››数学教案- 函数(二)
  • ››数学教案-6.4切线长定理
  • ››列方程解应用题 —— 初中数学第五...
  • ››数学教案-函数
  • ››610万高校毕业生求职 各地招聘会火...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