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在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已经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来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题略) (1)分别出示例1的3道题。 ①分别出示每道题。用幻灯投影每道题的题意图。 ②要求全班学生默读并想一想各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求什么? (2)学生默读题目后,把3道题独立地解答出来。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①铅笔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篮球2个用:28×2=56(元) ③鱼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问: ①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所说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3道题中的要求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3道题都是说购买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钱。教师进而指着3道题的第一个条件。告诉学生“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叫它单价。(板书:单价)接着指第二个条件,告诉学生“买了多少”,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我们叫它总价。(板书:总价) ④再问:单价是什么意思?总价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这3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单价×数量=总价 ⑤再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每道题中的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总价是多少?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遇到买商品的事,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这种数量关系后,买东西时只要看商品的单价和我们买的数量,就可以用单价乘以数量求出要付的总价了。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①读题。理解题意:符合例1所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已知条件是单价和数量,去求总价的实际计算的问题。 ②指名学生口述例举的问题,并解答。 (2)讲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①每个保温瓶20元,买3个用: ②每千克猪肝16元,买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葱2元,买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样的童装50元,买4套用: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