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高二语文教案
   虎丘记      ★★★ 【字体: 】  
虎丘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48:53   点击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学习鉴赏优秀古代散文。

情意方面:

  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祖国山水雄奇壮丽之美的感受力。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读课文(或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检测听读,回答:课文题目?作者?记述的内容是什么?(答后看书补充更正)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疑难语句。

  2.师生讨论疏通文言词句。(注意字音,重点实词“去”“错”“角”“陈”“属”“辈”“读”“识”“丘”“云”“迟”“觞”“祠”“吏”等等。)

  3.归纳各自然段大意

  第1段:写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

  第2段:写中秋之夜虎丘逗歌的场面。

  第3段:写虎丘的自然景物(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原堂)。

  第4段:写作者任吴县令时最后一次游览虎丘的感受。

  三、重点研读,品味欣赏。

  文章重点写了哪个场面?怎样逐层展开,加以细致描绘的?

  1.文中两处描写月夜景色,写观众反应有什么作用?联系第4段谈谈你如何理解“壮士听而下泪”?

  明确:

  (1)重点写了月夜赛歌的场面。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等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有鲜明而自然的层次感。场面由喧闹的导向幽静,境界由单一的唱描述到声、景、情的烘托渲染。

  (2)写月夜交代时间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该去钟情怎样的对象。写听众的反映,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属侧面描写。“壮士听而下泪”一句,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拓宽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联系第4段,正是由于官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才使“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歌者的演唱之所以动人,在于他是用血和泪在控诉这黑暗的社会。连壮士都听得感动得流泪,更何况作者呢?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

  (3)怎样理解“乌纱之横、皂隶子俗”?

  封建官吏差既“横”又“俗”,作者则追求自然任性,“与民同乐”。

  四、小结:

  本文虽属游记,但又不是某一次游览的实录,也不是某一个中秋之日的情景记实,而是六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因此和一般游记不同。

  五、作业:

  课后读《满井游记》《西湖杂记》,继续体会袁宏道作品的特点,写一篇赏析文字。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汉魏晋五言诗三首》备课笔记

  • 下一篇文章:《琵琶行》简案(教师中心稿)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虎丘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虎丘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浪涛沙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师...
  • ››24.柳毅传
  • ››美腿与丑腿(教师中心稿)
  • ››《道士塔》教案(网友来稿)
  • ››语文教案-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 ››语文教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
  • ››《扬州慢》教学设计2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1
  • ››语文教案-柳毅传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8
  • ››虎丘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