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高二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近体诗八首      ★★★ 【字体: 】  
语文教案-近体诗八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44:51   点击数:[]    

教案示例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 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 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 诵记本诗。

  2. 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 居 秋 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         情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教案点评:

  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诗经》三首》教学设计3

  • 下一篇文章:文学的趣味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语文教案-近体诗八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语文教案-近体诗八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浪涛沙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师...
  • ››24.柳毅传
  • ››美腿与丑腿(教师中心稿)
  • ››《道士塔》教案(网友来稿)
  • ››语文教案-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 ››语文教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
  • ››《扬州慢》教学设计2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1
  • ››语文教案-柳毅传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8
  • ››语文教案-驿路梨花说课教案
  • ››语文教案-《观察手》教学案例
  • ››语文教案-11《葡萄沟》教学案例
  • ››语文教案-《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
  • ››语文教案-《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 ››语文教案-《拣麦穗》第一课时课堂...
  •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
  • ››语文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
  • ››语文教案-秋天的怀念 课堂实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