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高二语文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      ★★★ 【字体: 】  
《孤独的收割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42:23   点击数:[]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 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3)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⒊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处:(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1)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侧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⒋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忻译)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项脊轩志》

  • 下一篇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孤独的收割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孤独的收割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浪涛沙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师...
  • ››24.柳毅传
  • ››美腿与丑腿(教师中心稿)
  • ››《道士塔》教案(网友来稿)
  • ››语文教案-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 ››语文教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
  • ››《扬州慢》教学设计2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1
  • ››语文教案-柳毅传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8
  • ››《孤独的收割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