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
|
|||||
内蒙访古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33:55 点击数:[] ![]() |
|||||
内蒙访古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有叙有议的写法; 理解赵武灵王修筑长城与“胡服骑射”的内在联系; 理解插叙秦始皇修长城的用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读“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层次;概括主旨。 [教学内容]“一段最古的长城”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与作者:内容访古 二、解题 翦伯赞,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历史学家。 访:寻求,探问。访古,表明本文记叙的范围(名胜古迹),也是本文的线索。 三、简答预习印象:比较这篇课文与学过的记游性质的散文,从记叙的角度和记叙的内容两方面看,本文的特色是什么? 经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 从记叙的角度看,文章不是从一般游览访问的角度来记叙见闻,而是从历史学家实地考察和从事研究的角度展开记叙的。 从记叙的内容看,作者描写了内蒙自然风光和那里的古代遗迹、珍贵文物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并融入了作者的史学观点和历史评论。 四、学习“一段最古的长城”(板书标题) 1、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访问的?按照作者所到之处的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游踪。 2、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 游 踪 内 容 大 青 山: 地理状况 自然条件 线索 (外在顺序) (内在联系) 启发: l 怎样组织:外在顺序;内在联系。 l 内在联系是怎样的?“形散神聚”的“神”在何处? (联系前后文思考;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中苏关系紧张,苏方认为内蒙是蒙古的,由于自然灾害经济困难问题,还有边境居民逃跑的。)--民族关系 l 历史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关系是紧张的,这种紧张的表现形式是体现在争夺阴山以南的沃野。请你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当时汉民族与游牧民族关系为什么要争夺这个地方。 (内因:生存。外因:地理条件。) l 分析第7段内部层次,看作者是样有层次地阐明阴山以南的地方的重要性的。(外因说明:历史上的这种紧张关系与政治、宗教等没有关系,而是因为与游牧民族的当时的生产方式有关系。) l 赵武灵王修长城、“胡服骑射”两件事各与民族关系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件事反映了赵武灵王两个不同的侧面,一是抵御外侵,保卫和平生活;一是学习外民族的长处。两者都属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并且都是正确的作法。修长城看起来是一种战备手段,但这种战备并不是为了侵略和掠夺,而是为了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环境,为了保护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认为是值得称赞的。“胡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学习,尤其难能可贵。 l 插叙秦始皇修长城有何用意?这与主旨有何关系? 反衬赵武灵王的英明和伟大(国家小;条件差);否定把修长城作为秦始皇的一大罪状。 小结:作者六次赞扬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实质上就是赞扬赵武灵王修长城的正义性和“胡服骑射”的进步性,表达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这部分是收缩型的思路。作者由塞外风光起笔,然后写到塞外的阴山,阴山的南麓,南麓的长城,最后写到赵长城的倡修者赵武灵王。这个思路体现了游记的写法,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引出了关于民族关系的重大的历史问题。不简单,这是真正的大手笔,只有学者才能写出的大文化散文。当然,与余秋雨相比,本文多了几分学者的严谨,而余秋雨的散文多了几分灵气,能给人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l 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启示?(内容上的;作者思维方法上的等等。)课后写一点。200字。 在大青山下 [教学内容]“在大青山下”;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翦 迥 屏障 苑囿 绵亘 夯筑 (10个字) 回顾第一部分的游踪。 二、讲读新课 在大青山下 1、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是按什么路线访古的? 大青山下的汉代古堡--昭君墓 2、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材料)?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 在 大 青 山 下 游 踪 内 容(材料) (观 点) (8-9) 族团 (青冢) 地理位置(11) 和 亲 愿望 (分析见上) l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 l 这部分是比照型的思路。作者把汉代城堡与青冢昭君墓作比照描写。写古代城堡强调它是由于军事原因建筑起来的;写青冢昭君墓强调它是民族和解的象征。 4、结合全篇课文说明引用文献资料和考古在全文中的作用。 使结论建立在确凿的史料基础上,有充分的依据。 5、讨论和解答练习题四、3、 6、小结课文 线索:以外在的游踪为序;以内在的主旨为纲。 主旨:(见提示) 写作特点: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 7、解词:(文中文言文) 8、标点(括号与逗号的用法) 9、最后一段层次 10、掌握本课字词。 11、完成其他习题。 12、质疑,写小论文。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