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
|
|||||
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12:56 点击数:[] ![]() |
|||||
米洛斯的维纳斯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
一、由插图导入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二、检查预习(见人教社教案226页)
三、讲析课文
(一)中心论点 本单元学习的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 (提问:本文属于那一种?第二类)那么本文作者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二)中心论点第一方面: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请迅速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重要语句。) 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 提问:“某些东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即“美术作品的命运”,也就是艺术作品完成后,它的坎坷经历,这会给它带来一种经历沧桑的厚重感,或者更多的东西。因为世界是相对的,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珍惜,因此那失而复得的东西,不它是完璧,还是残缺,都显得更加珍贵。那种经历也便成为艺术的一部分,看不见却可感,所以我们称之为“虚”。 引申:虚实相生,即空的部分和实的部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空的部分可以补充实的部分,由实的部分又可以想象空的部分。正如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出示几幅国画,例如“独钓寒江雪” ⑵“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这一句的含义是,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不受雕像内容的限制,进入更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活动中,即可以展开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具有普遍性的。 “舍弃部分”指的是失去的双臂 ,“获取完整”意义是维纳斯失去双臂后,从整体效果上看,艺术价值反而大大提升了。 ⑶“散发着……神秘气氛” ⑷“获得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 ⑸“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⑹“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学生活动] 1.维纳斯是一种真正美的东西,她的手的残缺会影响她的美吗?(当然不会) 例如:西施 从“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知道,西施有胃痛,而且据说她还经常咳嗽,难道仅仅因为她有这些毛病,就没人喜欢她了吗?(生笑笑说:“不会,很多人抢着呢!”)关键的因素就是本质上美与否,对吗? 再如,臭豆腐 2.既然残缺不影响她的美,那现在要不要复原她的手呢?如果复原,怎么复原,请大家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3. 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4.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5. 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不要复原)你从文中那些话看出来的?(请一位同学读出来) 从“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一直到段尾。 6.为什么“我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怎样理解这种心情 ?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审美心态,正如:上网聊天 两个人未曾谋面,却在网上相知相交,情深日笃,直至朝思暮想,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是希望和对方见面吗? 由此可见,真正怕的应该是现实会打碎原有的想象。作者对维纳斯的欣赏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他怕新的形象会影响原有的欣赏模式。 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不是有手臂的原形,倒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一旦真正的原形出现在面前,一旦由残缺而产生的美感丧失殆尽,那倒是令人恼火的。 8.作者以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以艺术的名义”,他认为自己排斥所谓的“原形”,不是出于个人好恶,而是对“两件”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衡量后得出的判断。
(二)、中心论点第二方面 ⑴上面我们所讨论的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再仔细研究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好象不止这一层,大家看看这句话还包含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其实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开始我们已经找过跟第一个问题相关的重要语句,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集中在1-5段,那么另外两个段落讲的是不是第二个问题呢?浏览一下,迅速回答我。(是)请告诉我能证明你的答案的重要语句。 答: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 ⑵ 那么你可不可以在这两段中找到答案呢? 答: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正相反,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 怎么理解这些话?比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女神仙,她以手多著称,(生答:千手观音),她有这么多的手,这些手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手也许在托着一个花瓶,有的手也许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许在拿着一个手机,因为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没东西可拿,只是在迎风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即使她有一千只手,也数的尽,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来,藏在她的衣袖里,又有谁知道她有多少只手呢? 再如金庸、古龙里武侠人物,‘整天把武器挂在身上的人,与从不让人看见他的刀的小李飞刀比起来,那个给你冲击更大呢?现在如果你按照你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去复原,满意的是你个人,别人未必会喜欢,但如果不复原,则皆大欢喜,对不对?何止是对啊!简直是太好了,现在我都恨不得把我的手臂也砍下来了!(完整≠完美) 但是仔细想想,作者的话也不免有些武断,比如前文所说的胜利女神。
四、小结 经过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得到了两点感悟: 一是艺术创作注重虚实相间,“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 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这种艺术手法在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中也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从绘画到音乐,到文学无不展现。 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另外还有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国古诗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说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之类之类。 唐代贾岛有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让学生来赏析) 明确: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崔护也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让学生赏析) 明确: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如事情成为“人面已到山后去,骑驴迎来不宜迟”,就简直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