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
|
|||||
第二模快 冰心:巴金这个人 链接阅读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10:49 点击数:[] ![]() |
|||||
第二课 冰心:巴金这个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①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②。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③。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④。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⑤。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⑥。 [注释] ①兰山:应为万山,在湖北襄阳,诗人的园庐在岘山附近,距万山不远,诗人在此度过了大半生。张五:名子容,排行第五,隐居襄阳岘山南边的白鹤山。②北山:当指万山。隐者:指作者自己。③薄暮:日将落之时。“薄暮”句:说忧愁由薄暮引起,其实是本身忧愁,见天色昏暗而触景生情。兴:秋兴。④“时见”句:由山下看,见归村行人,有的还在沙道上行走,有的已在渡口休息。⑤荠:一种野菜,形容远望所见无边树木的细小。⑥何当:何时能够。重阳节:古代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简析] 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不能相见,由清秋登高,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来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重阳佳节携酒登高而欢聚。语意亲切自然,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之情。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感情飘逸真挚、情景清淡优美、语言淳朴隽永。 [鉴赏问答] 1.本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重阳佳节携酒登高而欢聚。 语意亲切自然,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之情。 2.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不能相见,由清秋登高,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来抒发情感。全诗感情飘逸真挚、情景清淡优美、语言淳朴隽永。 巴金与冰心的友情 巴金与冰心的友情,是中国文坛可供后人大写特写的佳话。他们相识于30年初。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年轻的巴金随靳以一起去见冰心。巴金在离开老家的那年夏天,还在老屋宽敞的院子里,与弟弟们一起读冰心的《繁星》。那时,他们每人还学着作了一首诗。这些稚嫩的诗句,巴金至今都还记得。巴金说,他年少时比较孤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冰心的作品,非常喜爱。他感到冰心作品中渗透着一种母爱,温暖了他那颗孤独的心。 这次见面拉开了俩人长达60余年的友情序幕。在冰心眼里,巴金就是她的亲弟弟。1984年,冰心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一直拿他(巴金)当弟弟看待。几十年来,相知愈深。解放后,我们还一同参加过出国访问。最后一次一同出国的机缘就是1980年春到日本访问。那次出国,我的女儿吴青和他的女儿小林都参加了。小林叫我姑姑,吴青叫他舅舅,仿佛我们就是亲姐弟似的。”有一次巴金在病后要访问香港,冰心很不放心,特意写来长长的信,关照他要好好注意休息。而这时,冰心自己已患了脑血栓病。巴金收信后十分激动,立即回信道:“您的友情是更好的药物,想到它,我就有更大的勇气。”在巴金心目中,冰心不仅是大姐,更是他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在巴金众多文章和给冰心的信中读到这样的字句:“70年了,我还在跟着您前进!”“我常想,您好像一盏明亮的灯,看见灯光,我们就心安了。”“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不料,冰心这盏明灯却在二十世纪末熄灭了。这时,巴金正苦苦地与疾病抗衡,生命危在旦夕。没有人将这一不幸消息透露给他。在抢救室度过几十个不眠之夜以后,这一天巴金转入监护病房。在医生查完房后,久末开口的巴金突然嚅动着嘴唇,似乎在说着什么。小林急忙探身前去,细细地辨听,巴金终于费劲地说出3个字:“打电话。”小林问道:“打给谁?”巴金说道:“给冰心。”小林一楞,在场的所有人都惊住了。稍倾,小林机智地回答:“医院不能打长途,晚上回家打。”巴金固执道;“现在就打。”小林问道:“你要说什么话?”巴金说:“告诉她,我没事。”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巴金的第一愿望就是给冰心打电话,告诉她自己没事,让她放心。可见冰心在巴金心中的地位,可见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美文赏读 关于友情(节选) (注:只选的一部分,后面的部分放在教师用书中) 余秋雨 一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二 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三 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 四 该破碎的友情常被我们捆扎、粘合着,而不该破碎的友情却又常常被我们捏碎了。两种情况都是悲剧,但不该破碎的友情是那么珍贵,它居然被我们亲手捏碎,这对人类良知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五 说了这么多,可能造成一个印象,人生在世要拥有真正的友情太不容易。 [赏析]余秋雨是新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之一,作为学者型的散文作家,他的文字生动凝炼,极富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教益与启迪,并且具有浓重的文化含量,也许,这是余秋雨的散文多少年来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关于友情》共五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作通过对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对“千古知音”的理性理解与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深刻思索与独到认识。 [鉴赏训练] 1.查找资料或听别人讲述,用简要的文字描述“高山流水”的故事。 2.从“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3.简要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风格。 巴金、冰心--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丹晨 他们是两位文学的巨人,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人们也许知道他们共有的许多优秀品质,但是却未必知道他们之间的没齿深情。丹晨老师的文章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是两个智慧、正直的心灵在撞击中产生的高度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谊。——编者 1922年夏,巴金和堂弟在老家的园子里,听着蝉声,读着刚刚出版的冰心的诗《繁星》,他们被那些富有哲理的、纯真的诗句所吸引。 但是见到冰心却是11年以后了。1933年,巴金正在北平小住,与郑振铎、章靳以等一起创办《文学季刊》。为了给刊物组稿,他和章靳以去拜访了冰心。冰心是一位坦率、亲切而温和的女性,因为长他们几岁,把他们当做小弟弟一样看待。那时她已经读过巴金的一些作品,感受到这位年轻作家有着太多的悲愤和激情。 1940年冬,冰心从昆明呈贡到重庆。巴金恰好也在这时来到重庆。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2月举行茶会,欢迎近期先后从外地到渝的会员,除冰心、巴金外,还有茅盾、徐迟等许多人。从那时起他们来往多了。冰心当时吐血,住在歌乐山养病。巴金常去看她。冰心很了解这位“在暗夜里呼号的人”的心情。巴金得悉冰心经济情况拮据,连年夜饭都成了问题,正好与冰心谈起她的著作应在内地重印出版。 冰心欣然同意说:“这事情就托给你去办吧!”巴金一口应承。他在原来北新书局出版的《冰心全集》的基础上选编成三册,书名为《冰心著作集》,交给开明书店刊行。 五六十年代,他们经常在会议上见到。巴金和冰心还多次在同一个代表团到国外参加会议、活动。 “文革”时,巴金与冰心都进牛棚,入干校,在极左思潮恐怖的统治下失去联系11年。“四人帮”倒台后,他们恢复了通信。 到了1980年,他们之间几十年的友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也是一种升华,使他们由文学界的老友,跃为人生难得的知己。 同年4月,巴金和冰心一起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当时巴金已是76岁的老人,冰心更已是八旬高龄。 一天晚上,代表团没安排活动,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客厅里聊天,这是相识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畅怀长谈。他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一直谈到午夜。那次聊天,使两位老友感到心的贴近,感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相知、理解。午夜十二点,冰心催促巴金休息,巴金才去睡。 回国以后,他们都在信中谈到这次愉快的旅行,直到许多日子后,还非常怀念那段生活。 1985年,冰心迁往新居,巴金去探望她,这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 长期以来,冰心对巴金一直有一个看法,觉得他是一位最可爱可敬佩的作家。她说:“我爱他就像爱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就是他为人的‘真诚’。”吴文藻也说过:“巴金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而且他们还认为巴金“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是“最可佩之处”。当然,对“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的印象更是深刻。 巴金则认为冰心“是‘五四’文学运动最后一位元老”,对她十分尊重;自己年轻时就从她的作品中汲取过思想和感情的营养。现在他看到“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的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同时,她是“那么坦率又那么纯真!她是那么坚定,又那么坚强!……更难得的是她今天仍然那么年轻!我可以说,她永远年轻!” 1985年以后,他们因为年老多病而不能长途旅行,从此不曾再见面。 以后,冰心因为自己行动不便,总是盼着巴金有机会来京一叙。 这样的想法几乎每年在信中都提到:“我十分想你们(巴金父女),很想同你们见面、谈话,人生几何!”“我真希望你何时能到北京来”。 巴金摔伤腿后慢慢养好了些,她又说:“好一点先到北京来。我们好好谈谈。”1985年那次见面以后的一年,她又惆怅地说:“你怎样?能到北京来么?我们仿佛永远也不能见面!”“我无时不在惦记你。 血压还低否?手还抖否?……”“今年如能来京一行,相对谈话比写信痛快得多,是不是?”“我们住近一点就好了,彼此都不寂寞。”“我想若能把我们两人弄到一处聊聊多好!”“倒是大家聚一聚,什么都谈,不只是牢骚,谈些可笑、可悲、可叹的事,都可以打发日子。”巴金在1989年初又摔了一跤。住进医院治疗。冰心在信中关切而焦虑地说:“你近体怎样?何时出院?千万不要多见客人,我恨不能到你身边看看。”1990年,她在一次信中说:“知你不喝酒,但喜欢茶和咖啡,在这点上又与我相同,什么时候我们能做(疑‘坐’之误--笔者注)到一起喝喝咖啡,谈一谈,多好!可惜我们都行动不便了。 近来就常觉得心烦……” 晚年的巴金心灵深处是寂寞和孤独的。他渴望读者的理解,渴望心灵的沟通和抚慰。冰心这些情真意切的信函给了巴金最大的安慰和温暖。他一样也是那么思念牵挂住在遥远北国的大姊,即使住在医院里受着病痛的煎熬时也常想起冰心和吴青。当他收到冰心送来的红参时,他说:“我需要的是精神养料……你的友情倒是更好的药物,想到它,我就有巨大的勇气。”冰心就在回信中呼应说:“关于这一点,你有着我的全部友情。”巴金好几次向她诉说各种干扰很多,缠着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很反感。冰心复信表示同感。觉得这是“名人之累”,无可奈何。巴金谈到自己写的文章中说了一些真话,就有人不高兴;想到某些人和事,又觉得心情不舒畅。“整天想前想后,想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总是放心不下。”冰心让人传话“叫巴金不要那样忧郁,那样痛苦。”巴金说:“我正是在痛苦中净化心灵,才不得不严格对待自己。”冰心也一样忧国忧民,写的文章如巴金所说的:“锋利”、“烫手”、有“辣味”,“感到很痛快”。巴金说:“老实说近一年来我常常想到您。我因为有您这样一位大姊感到骄傲,因为您给中国知识分子争了光。我也觉得有了光彩。”1989年夏。他在信中也惆怅地说:“我们不能见面,有话也无法畅谈,幸而我们能做梦……我还想,能做梦就能写书。要是您我各写一本小书,那有多好!”在祝贺冰心九十华诞时,他说:“想念你们,但抱病之身痛苦不堪。尤其是无法写信吐露我满腹的感情。” 但是,巴金还是在后来的信中多次倾吐了自己的感情,他说:“您的存在就是一种力量。”“想到有您这样一个人存在,我感觉到有一股巨大力量在拉着我向前。”“我仍然把您看似一盏不灭的灯,灯亮着。我走夜路也不会感到孤独。”“许多人战战兢兢抱头摇尾的时候,您挺胸直立,这种英雄气概,这种人格的力量,我永远忘记不了!我也真想你!”“我永远敬爱您。记着您,想念您。”“我有您这样一位大姊,是我的幸运。” 两位世纪老人,一位是被人称为文学祖母,五四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一位是被人尊为文学大师,伟大的作家,在八九十岁高龄时,继续互相鼓励,抱病笔耕,并肩作战,写出寓有激情和思想锐利的文章,喊出依然是那样有力的声音。他们真的是晚霞似火,为国家、民族而忧患,而思考。他们在生活上、健康上互相关心,感情上的交融,使他们彼此深深地理解。他们已经成为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至交,他们的晚年生活因此得到滋润、抚慰和温暖,感受到鼓舞和力量,冰心在收到《巴金译文选集》十卷本后喜欢万分,说:“你真是著作等身,而且一辈子自食其力(指巴金从来不领国家工资,*稿费为生--笔者注),这是我们这一辈人里、没有一个做到的!从这两件事来说,使我不但爱你这个老弟,而且敬你这位老弟了。”她把他们之间形容为“金坚玉洁的友情”。其实,应是“金坚冰洁”才更贴切。巴金曾引用鲁迅给瞿秋白的题词来形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冰心看了,为之动容,也说“人生得一知已足矣!”那年巴金生日,冰心送给他的一个册页上就写着这两句话,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深情。 从1980年4月访日到1999年3月冰心逝世的19年中,巴金和冰心因地处南北,受到空间的间隔,只有少数几次见面,1985年后不复相见。 完全依*书信交流来沟通心灵,倾吐衷曲,几乎没有中断。巴金即使为病痛所苦,执笔困难,手发抖,但隔些日子也要勉力而为,给冰心写信。冰心把巴金的信珍藏在一个深蓝色的铁盒子里,准备以后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这两位文坛元老在晚年的感情交往也给中国文学史添上了一段佳话。 冰心之女吴青:巴金舅舅像液态的火焰 2003年11月19日晚,《南方都市报》记者拨通了著名作家冰心的女儿吴青的电话。在巴金老人的心中和笔下,冰心一直是他的大姐。吴青对记者说,母亲认为巴金舅舅是最可爱最可佩的作家,也是母亲最疼爱的老弟之一。他们的友谊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见面前母亲看了巴金舅舅的作品,就感觉对巴金舅舅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母亲还把巴金舅舅比喻是热水瓶一样里热外凉的人。而吴青本人感觉巴金更像液态的火焰,外面看不到熊熊的火焰,但里面却是滚烫的液体。 吴青说,父母都很尊重巴金舅舅,因为巴金舅舅对婚姻恋爱都始终如一。 吴青认为,巴金舅舅和母亲很共同的一点就是一直都热爱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这种感情是非常真诚深厚,希望国家更好,而且他俩都在说真话。 尤其是在巴金舅舅的《随想录》中,吴青感觉到,巴金舅舅是把心肺都掏出来向国家人民说出真实的心情。文中提到要建立现代文学馆,巴金舅舅为此付出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心血,使得中国的文学让更多人有所了解,使得一些作家的作品更深入人心。 吴青认为,巴金舅舅与母亲是相互支持的。两位老人都有大憎和大爱,他们是爱也爱得深切,憎也憎得鲜明。他们都追求“说真话”,在晚年,他们老而弥坚的声音,振聋发聩。最后吴青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巴金舅舅反对封建思想是非常坚定的,他的《随想录》实际上就是个“文革”的纪念碑。 记者黄兆晖这是一件能够传递巴金思想的美妙的故事。1991年,我已经在文学馆工作,到苏联参观学习,去了老托尔斯泰的庄园。那天下午,我们站在老托尔斯泰的牧场上,夕阳迎面照来,我看见6月的草场上鲜花遍地,白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红色的小花在草丛中迎着阳光,特别漂亮。我很随意地摘了几朵野花,夹在了笔记本里。 回国以后,我发现花干了,颜色一点没有变,只是透明、硬挺,像标本一样。我给巴老寄了几朵,写信告诉巴老,这是托尔斯泰庄园牧场草地上的小花,也许你会喜欢。没想到没过几天,巴老回了一封特别感人的信。他说:“我连做梦都想那个地方,我非常感谢你把这些小花寄给我,使我想起了老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一生没有达到的人生理想就是言行一致,这正好也是我的追求。我始终以托尔斯泰为榜样,虽然这太难了,但我还是要像他学习。像我这样一个老病人,要打起精神来重新生活,继续前进。” 我没有想到几朵小野花,引发了他这么深刻的思考。后来,我注意到巴老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随想录》,在后半部几次谈到托尔斯泰。他自己指出要做到言行一致就要说真话,但说真话是何其难也。这是巴金高龄以后重要的思想之一——他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巴老是上海文联主席,老舍先生是北京文联主席,两个人在全国文化艺术界有很高的威望。两个人的个人关系比较好,巴金先生来北京开人大,或者出国在北京中转,老舍先生都要尽地主之谊,请一些文艺界的朋友和巴老吃饭。留下来的有一张老舍先生写给巴老的请柬,大概意思是“老巴,你来了,请你全聚德吃烤鸭,请你光临。”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跟巴老有很大关系。巴老1980年曾经说:“建立现代文学馆比我写5本、10本创作回忆录都重要。”巴老还多次表示,建立现代文学馆是我这一辈子最后一件大事了。为建立现代文学馆他全力以赴,捐钱,捐稿子,联络朋友,写信呼吁,做了大量的工作促成了现代文学馆的建成。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