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
|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09:35 点击数:[] ![]() |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大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品质。 2.领会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关键语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式 教学步骤: 导语:读书是为了什么?许多人的回答都各不相同,也因此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周恩来同志为何能成为一个伟人,这与他从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受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 读课文 正音解词: 光耀(yào)门楣(méi),崛(jué)起, 沦(lún)陷,遗(yí)迹(jì),轧(yà)死, 血(xuě)泊(pō),奇耻(chǐ)大辱(rǔ), 训斥(chì),防(fàng)碍(ài),分(fèn)量, 一桩桩(zhuāng),奴仆(pú),渺(miǎo)小, 天津(jīn),侵(qīn)略,惹(ruǒ)麻烦,千钟粟(sù) 崛起:兴起 清晰:清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训斥:训戒和斥责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部分(见书) 分析课文(讨论) 1.读书如同干任何事,都应有一定的目的,文章中说到哪些读书目的? (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为中华之崛起) 2.正确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它与其它目的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为国家,为民族,还是为个人) 3.作者在叙写课堂问答这个场面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 文章用对比的手法反衬出少年周恩来非凡的抱负,伟大的志向。 4.课文连写两次回答,“庄重”写他回答的态度,“慢慢”写他回答的语调,这里着力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志向的如何? (成熟、坚定) 周恩来小小年纪便具有这样远大的志向,而与他同学的那些人却不能,那么少年周恩来是怎样产生这种远大志向的? 这是读者自然会提出的疑问,也是重点要解释的问题,于是课文自然而然地引出周恩来的志向萌生的过程。 5.课文怎样由记叙周恩来少年立大志转入分析他产生大志的原因? (第9段,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由记叙自然过渡到分析议论) 6.既然不是灵机一动随便想出来的,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①中华贫弱不振的现实②强烈的爱国之心 7.课文中举了哪些事件,反映出“中华不振”? 10—17段,沈阳:中国的土地,中国人不能丢;日俄两个帝国主义打仗却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死的都是中国人;外国人的汽车在中国轧死了中国人可以扬长而去;死者家属反遭训斥。 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实强烈刺激着少年周恩来的心,国家不兴才遭受奇耻大辱,这是他产生远大志向的社会原因。 8.与周恩来同时代的青少年千千万万,为何与他同学的那些人,只想到个人前途呢?课文在哪一段把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的? (18段,人各有志,读书的目的因各人的世界观不同而各异) 9.那些人的观点是什么?周恩来又是什么观点? (把读书当作个人发财升官的“敲门砖”)目的渺小,成不了事业。 (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自觉地把个人前途置于国家的前途之中,认为(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通过这些议论分析,鲜明地指出了少年周恩来产生远大理想的主观原因——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样,课文以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少年周恩来产生远大志向的原因,回答了9段提出的问题。 读最后一段 课文以热烈的抒情予以赞颂,用点睛之笔激发读者仰慕学习之心,并进一步指出爱国之心、伟大志向、伟大事业之间的必然关系,有力地回应了标题。 (板书)
1.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 2.倒叙手法 3.反衬手法 做书后练习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