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
|
|||||
伶官传序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08:08 点击数:[] ![]() |
|||||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 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 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