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 九年级上册第六课
南环中学 罗晓华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
二、能力训练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
教学重点 |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
教学难点 |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
教学突破 |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心就象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 |
(二) 点名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
1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 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 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 同学补充。
2.补充: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 |
(三) 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小说的主要人物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结合以菲利 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
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 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
家伙、贼、流氓。 |
1. 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 |
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à盼
望、赞扬à又骂又躲。 |
2. 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步深 入理解课文。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恐怖à希望à恐怖、仇恨。 |
(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交待,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态度、情感等等变化中,以及辅以老船长的叙述交待的。
|
1. 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一出外发财一最后穷困潦倒。
|
2. 提问:小说描写这种种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
2、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即便是亲情也不再能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
3. 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
3、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
4. 引用马克思“金钱关系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冰炭难容的人互相亲密起来,使逝同水火的人互相亲吻起来。” |
4、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用事例来证明。 |
5. 归纳本文的主题:小说意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
5、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
6.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意在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你是否同意,说说理由。 |
6、学生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家境的拮据。生活的窘迫。 |
(五)、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
1、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
2、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
2、共同点:
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
3、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在共同点之外又有所不同。分角色朗读。(34—38)小节。 |
3、不同点:
丈夫(胆小、懦弱、毫无主见)
妻子(精明、泼辣、沉着、镇定) |
(六)拓展训练及作业布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提问:参看课文46小节,“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设想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父亲的口吻表述出来。 |
1、学生自由写作,互相交流。 |
2、提问:设想如果父母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父母亲会有怎样的表现。试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
2、学生自由写作,集中交流。 |
3、设问:契柯夫笔下的变色龙也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改变,莫泊桑
笔下的菲利普夫妇也随着于勒身份的不同而改变,是否相同。 |
3、学生比较:契柯夫表现沙皇制度下,人不如狗的现实,而本文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关系。人物性格不同,契柯夫表现见风使舵、奴颜婢膝、不知羞耻的走狗,本文表现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
4、小说的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因素,试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
4、去时景物描写衬托欢快、喜悦的心情。回来时景物描写衬托失望、沮丧的心情。 |
(七)、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称呼变化:
①坏蛋、流氓、无赖②正直、有良心的人③小子、家伙、贼、流氓
明线 :
态度变化 :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
情感变化 :恐怖 希望 恐怖、仇恨
暗线:
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出外发财——最后穷愁潦倒
主题探讨①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②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 |
教学探讨与反思 |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这篇小说结构上巧妙的构思、安排,以及把握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
教学自我评价 |
《我的叔叔于勒》以其精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塑造,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个人认为拓展训练及作业布置的有关题目,能较好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阅读《变色龙》也较好的体现了教材与教材的衔接,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