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
|||||
气候的威力第一课时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1:31:31 点击数:[] ![]() |
|||||
气候的威力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 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掌握下列词语: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很快,使人难以捉摸。 旦夕祸福:短时间内祸福降临。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胜防: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气预报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丝马迹: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祸。
第1段概括为:人类文明史是在与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 第2段中心句: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第3段中心句: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第5段中心句: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南极极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第7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令气象学家们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气象学家们来到南极后,发现这里很可能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第9段内容:南极大陆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大。 第13段介绍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形成。 第14段说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极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 第16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开启下文,“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第17段说明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讨论本文的层次结构: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人类在与自身和大自然的较量中发展,而与大自然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在狂风、严寒和变 幻莫测上的表现。
抽象说明和综合归纳是阅读中常用的两种概括方法。 1.抽象说明。 抽象说明,一般是自行组织语言对有关内容的性质、特点从高一个层次或某个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确使用抽象说明的概括方法,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 辨明事物本质的简单方法,就是判断一下有关语句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能弄清楚这一点,对事物本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综合归纳。 对于比较复杂内容的概括,或是在较大范围里完成概括,往往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即把若干要点合并或把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说明。平时所说的“提取中心句”,所进行的常常是这类概括。 综合归纳的方法,是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把它们综合起来。这种综合,可以是把几个要点罗列相加,但经常需要对其共同之处加以提炼。 阅读各种文章都离不开这种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观点,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会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复综合归纳。 3.进行概括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对范围、层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语确切。 (五)布置作业 每个同学都要从本文中选取一个知识点,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安排说明顺序,选用说明方法对其进行自己的说明。形成书面材料,下节课抽几个人口头说明。 提示:比如想就“南极气候寒冷”进行说明,既利用课文材料,也要加入自己查阅、积累的材料,重新排序,选用恰当方法进行说明。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