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



Tags: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      ★★★ 【字体: 】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1:09:06   点击数:[]    

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授课过程:
一.导语: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2.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
(第四节开始)
    4.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承上启下)
    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
    1.配乐朗诵每幅图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
    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
四、拓展与讨论
    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
    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老王》教学设计4

  • 下一篇文章:公 输 第三课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九...
  • ››《背影》教学设计5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
  • ››《乡愁诗两首》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6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 ››《背影》公开课教案
  • ››马说
  • ››9、纪念白求恩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4
  •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3
  •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
  •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1
  •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