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
|||||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二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53:17 点击数:[] ![]() |
|||||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二 课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三峡吗?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又是何等的壮丽。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江水》中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解题 ⒈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和注释①。 ⒉简介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有《水经注》传世。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对后代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三峡》是《水经注》的代表作,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三)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 ⑵播放字词教学幻灯片。 幻灯片一: ⒈利用工具书,给下字注音。 阙 叠 嶂 曦 襄 溯 湍 漱 涧 啸 ⑶学生完成正音,全班共同订正。 ⑷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⑸疏通全文大意。两人一组,参考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没有注释的句子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⑹集体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⑺结合课后练习四,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①播放重点文言词语幻灯片。 幻灯片二: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⒈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⑻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⑼在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 思考题一: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思考题二: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四季各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题一: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④明确思考题二: 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幽静、凄凉。 ⑽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以上特点。 ⒉精读课文 ⑴教师引导:这篇仅有百余字的短文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语言精练,风格清新,是《水经注》中特别优秀的章节之一。请同学们从下面写景的语句中,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⑵播放写景语句的幻灯片。 幻灯片四: 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清荣峻茂” ③“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④“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⑶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或作必要补充。 ⑷明确精彩语句分析要点。 ①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春冬水涸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故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②句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趣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④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⑸学生讨论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的特点: ①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就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②情景交融,富于表现力。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 ⑹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⑺教师小结: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地貌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嶂,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则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 ⑻运用媒体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五: 思考题三:《三峡》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思考题四: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寓情于景的? 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⑽明确思考题: ①明确思考题三: 《三峡》最后一句可谓锦上添花之笔,将三峡的凄清、空旷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以渔者歌谣作结,凄凉哀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②明确思考题四: 描写山水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作者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舂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后特别点出“良多趣味”,流露出作者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使读者受到感染。 ⑾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这堂课,我们朗读翻译,并欣赏了这篇描绘三峡优美风光的精彩散文,感受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当代散文家学者余秋雨曾赞扬道: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的确,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对后代山水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播放作业幻灯片 幻灯片六: ⒈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⒉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⒊水是三峡的灵魂,请仿照文章写景方法描写你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水。 (五)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课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的山水游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受他的影响。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一篇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解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断,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三)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2)播放应掌握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⒈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遂 寝 藻 荇 ⒉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⑶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思下考以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二: 思考题一: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用文中词语)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问题一: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翻译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⑺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明确: 第一层:(开头……相与步于中庭)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何夜无月……结尾)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⒉精读课文 ⑴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 思考题二: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来? 思考题三:文章第三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二: “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教师讲解: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于十二月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 ⑷明确思考题三: 课文第三层,作者连发两问,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 这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⑸朗读,并简要分析下列写景语句的妙处。 ⑹播放写景语句的幻灯片。 幻灯片四: 朗读,并简要分析下列写景语句的妙处。 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⑺学生思考、讨论。 ⑻明确写景语句的妙处。 ①句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②是作者的反应,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③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其妙处在于: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⑼指导学生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看似浅显,却别有情趣,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心境的?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的适当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