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      ★★★ 【字体: 】  
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48:23   点击数:[]    

    第一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在人生道路上,那一个个脚印,铺就你的人生轨迹。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观照。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五、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四。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教学设计·

    1.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掌握课文的脉络、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叙事的线索。

  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站(yi4)    教诲(hui)    系住(ji)    芦荟(hui)

    瞥见(pi百)    畸形(ji1)    匿名(ni)    请责(jie2)

    杳无消息(yao3)  深恶痛疾(wu3)  油光可鉴(jian4)  绯红(f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

  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

  方。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的

  一些事情。

    不逊:无礼。逊,谦逊。

    诘责:反问并责备。

    杏无消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二、导人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

  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都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

  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

  亮。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

  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

  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

  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

  全集>。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写于1926

年2月至11月,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改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可以请几个同学读。朗读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考虑段落的划分,找出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以及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

    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各部分的意思。

    明确:可以分三部分。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意思是: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写在公园赏樱花;在会馆,留学生学跳舞。)2.“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意思是:回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主要写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3.“我离开仙台之后……深恶痛疾的文字。”意思是:离开仙台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课文的第二部分较长,内容较多,可以让学生讨论,进一步划分层次。

    明确:第二部分分以下几层:

    第一层:“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写去仙台途中所见和初抵仙台后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写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最初印象。

    第三层:“过了一星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几件有意义的事情。

    第四层:“有一天……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写藤野先生受到日本“爱国青年”诬蔑的经过。

    第五层:“中国是弱国……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和与藤野先生惜别的情况。

    五、分析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一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

    明确:写他:“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他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科学和教育事业上的学者形象。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非常传神。

    提问: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记叙了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明确:记叙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添改讲义。“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藤野先生一直坚持这样做,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作者用事实说话,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和对作者的热心帮助。

    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纠正解剖图,他循循善诱地说:“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作者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作为一位学者,他尊重科学;作为一位教师,他主动热忱。

    第三件事是写藤野先生关心作者的解剖实习。“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始而“担心”,继而“放心”,说明藤野先生对作者热情诚恳,体贴入微。一位教授能对一个普通的异国留学生如此关心,没有丝毫的偏见,真是难能可贵。

    第四件事是藤野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对缠足引起的足骨畸形,他总想看一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说明他求实,注重调查,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提问:以上四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明确:以上四例都是写实。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经历的实事,既可信,又耐人寻味。这些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藤野先生为人正直热诚,对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六、小结

    这堂课主要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绯红    落第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绝  物以稀为贵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问题。

    1.提问:课文一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

    明确:“形成一座富士山”,是形象、夸张的比喻;“还将脖子扭几扭”,他们以丑为美,丑态百出;“标致极了”是讽刺反语,这些“清国留学生”白天出入于上野公园,不务正业,游逛丧志。晚上会馆的地板“咚咚咚地响得震天”,“满房烟尘斗乱”,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于国不顾。

    作者对此嗤之以鼻。他鄙视、憎恶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作者到日本留学的目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学习有益的知识和本领,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东京无非是这样”,表明东京不足恋,这又为他去仙台结识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

    2.提问: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的印象?

    明确:“日暮里”,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屈原的<离骚>中有“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鲁迅先生在他的<彷徨>的题辞中曾引用。鲁迅来到异国他乡,必然会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也很可能以古诗名句寄托自己的情怀,记起“日暮里”,就会自然触动作者思念故国之情。

    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在明亡后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在日本讲学二十余载,力图恢复明朝,“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最后客死在异国。鲁迅很崇敬舜水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志。

    3.提问: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明确:作者气愤地叙述了这个事件后,又非常愤慨地议论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本不是因果关系的因果关系复句,并且用“当然”加以强调,深刻地揭露了这种逻辑的错误,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懑与抨击。然而作者冷静下来后,觉得:“也无怪他们疑惑”,马上

意识到,弱国国民受歧视,遭凌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激发了作者立志学好本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匿名信事件”也极大地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他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同时也表明了藤野先生主持公道,没有民族偏见。

    4.提问: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

    明确:鲁迅先生1902年东渡日本,抱定了医学救国的思想去学医。这在他的《<呐喊)自序》中有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是,在仙台医专学医时,他的思想变化了。“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被杀的是愚昧的中国人,围观的也是愚昧的中国人,影片的内容震撼了作者的心。tt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更是刺激了作者,加之周围“酒醉似的喝彩”。这一切自然加剧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写道:“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应该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因素很多,而“看电影事件”是他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5.提问:在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几句话,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统一起来了,把对藤野的怀念与自己未来的使命结合起来了。作者所说的“良心发现”,就是作为中国人,为了祖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增加勇气”,就是增加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以及它们的御用文人斗争的勇气。作者决心用笔作刀枪,周“正人君子”们开战,为革命呐喊,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小结:以上五个问题都是围绕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分析的。这与分析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不矛盾,不仅如此,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统一的整体。

  三、学习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评析。

  明确:

  如:“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他更叮嘱我将来寄来照片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表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对友情的珍重。“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以上例子说明,不论是记叙的语言,还是议论抒情的语言,都饱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写了作者的胸怀。

    又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花前月下,游荡玩乐生活的厌恶。“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之意,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大概”是“有很大可能性”或“不十分精确,不十分详尽”之意,表示一种推测,作者来到仙台,虽然得到了一些优待和关照,但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辛酸,这里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居然睡安稳了”,“居然”是“出乎意料”之意,表示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然,说明了东渡日本的目的不在于对生活的追求,而是求得知识。“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何尝”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之意,说明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幸灾乐祸,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忧伤与痛恨。“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是“好像、仿佛”之意,表明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五、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四。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伟大的悲剧

  • 下一篇文章:语文教案-6.雪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九...
  • ››《背影》教学设计5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
  • ››《乡愁诗两首》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6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 ››《背影》公开课教案
  • ››马说
  • ››9、纪念白求恩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 ››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