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三册灯下漫笔      ★★★ 【字体: 】  
第三册灯下漫笔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47:24   点击数:[]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 
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课。 
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笔试) 
二、课文浅析 
(1) 主旨: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
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
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2) 文章结构 
     按照《教参》的看法,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这样说
来,这五段似可看成“赋比兴”的“兴”了。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
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
的真正话题。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
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
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
的阴影里。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
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这样一种分层方法是否是唯一的呢?不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以一种崭新观念
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 
(3) 情感基调 
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中,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中,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中充满了鲁
迅先生一种沉痛而炽热的情感,充满了昂扬的战斗激情。 
(4) 寓含事理 
文章中,作者在深刻冷静剖析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充满理性、前无古人
的结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
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
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循环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沉浮。 
三、鉴赏示例 
 要我们借教参中的一段分析鉴赏文字,体会一下鉴赏的基础。 
(1) 原文: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鲁迅随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含着巨大的激情。他的议论是情感化
的。在这篇随笔中,他的情感和理性始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源于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
深沉思考和激烈否定,因为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之情,对中国国民的
命运和奴性人格产生巨大的同情和讽刺批判之情,他才有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的兴趣;反过
来,随着这一情感的增强,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理性认识又不断深化,而理性认识
越深刻,对它的情感也越真切。这就使本文具有了这样一种特点: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鲁
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辟入里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 
(简析:作者从背景出发,在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创作风格的某一方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
这篇文章的特征所涉及的情、理因素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而提出鉴赏点。) 
这篇文章的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将议论与叙述、描写、
抒情结合为一体。第一部分是叙述换现银的经过,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叙述描写交融一起,
第六段是叙述,第七段是议论带抒情,第八、九段是叙述带议论,四种表现方法中,议论与
叙述、描写、抒情似盐溶于水,不知何者为盐,何者为水了。特别是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
括为两个时代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在作一个科学的论断,但作者内心的情感却汹涌澎湃,他
恨封建暴政,他怨国民麻木,他盼中国走出循环怪圈,各种感情熔铸于这一结论之中。二是
议论以作者的情感为内在动力。正是在暗夜沉沉之时,作者心海翻滚,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
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才促使作者在灯下奋笔疾书,发生如此深刻而偏激的议论。在阅
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虽然看不到,但分明感觉到了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激烈跳动。千方百计将
钞票换成现银后,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感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
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愤怒而悲哀地得出中国历史的两个时代的结论。文章
结尾一个叹号,更是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却不绝望。整篇文章,感情像一部马
达,轰轰开过,留下一片深痕,使人感奋,催人思索。 
––––《教参·鉴赏要点》 
(浅析:作者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及内容所依附的形式基础上,就表现的内容及内容表现的
内在原因做了透彻地分析,以之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其中不乏妙论,如:“似盐溶于
水,不知何者为盐,何者为水”。生动、形象。) 
体会:散文鉴赏的基础很重要,它应包括对背景的了解,对作家总体风格的把握,尤其重要
的是深入细致地理解作品。 
(2)思考题:能就《灯下漫笔》的结构特点做简单的鉴析吗?(提示:注意换钱一部分的
作用) 

作业:深刻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完成质监、3+X中本课内容。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 下一篇文章:《桥之美》教学设计1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第三册灯下漫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第三册灯下漫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九...
  • ››《背影》教学设计5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
  • ››《乡愁诗两首》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6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 ››《背影》公开课教案
  • ››马说
  • ››9、纪念白求恩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 ››第三册灯
  • ››第三册灯下漫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