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方案A)      ★★★ 【字体: 】  
25杜甫诗三首(方案A)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36:13   点击数:[]    

 

25  杜甫诗三首(方案A)

教学目标背诵这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这三首诗。识记生字:岱眦搔簪逾邺戍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岳》  《春望》

教学步骤

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资源共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教学《望岳》教师导学: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朗读:

  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可多读几遍。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个别地方,必要时教师要讲解。思考题: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了解艺术特色:教师导学:

  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言的同学可就上述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发言,大家集思广义。务必使学生参与的面大一些,最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确: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春望》教师导学: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

  情)诗歌赏析:

    在学习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也可以有重点的分析,但一定要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讨论思考,自行做出解答。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提示: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以“感时”承上,以“伤别”启下。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限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要求当堂背过。■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石壕吏》教学步骤整体感知教师导学:

  了解诗歌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朗读:

  体味诗歌氛围。

  由教师或朗读好的同学范读,大家欣赏。而后教师提出要求,大家再齐读。释词解句:

  掌握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阅读思考,理解诗歌大意。并让几个同学将课文通释一遍,教师必要时进行点拨和讲解。

  注意提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存者且偷生  出入无完裙急应河阳役复述课文:

  了解构思技巧。

  要求学生抓住记叙要素和叙事线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像,如可以安排捕吏与老妪直接对话的场面。研读与欣赏朗读: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诗歌赏析: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思考题: a.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什么     b.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     c.说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作用。   

d.哪些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e.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f.品味语言,分析加点词的意境:

    “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急应河阳役”“独与老翁别”明确: a.叙事诗。  《木兰诗》 b.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第2至

  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第3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

  层,第一层(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第二层(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

  且度日艰难;第三层(后4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

  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c.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令人哀怜。 d.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 e.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

  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f.夜:表现捕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看:表现老妇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  独:老妇被捉,

  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

    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略加点拨,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拓展与延伸思考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

  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

  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

  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

  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

  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

  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

  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

  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就可以了。关于诗体可视情况取舍。作业背诵这三首诗。完成“研讨与练习”。改写《石壕吏》。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编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论语《十则》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25杜甫诗三首(方案A)”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25杜甫诗三首(方案A)”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九...
  • ››《背影》教学设计5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
  • ››《乡愁诗两首》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6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 ››《背影》公开课教案
  • ››马说
  • ››9、纪念白求恩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
  • ››25杜甫诗三首(方案A)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