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
   漫话小行星      ★★★ 【字体: 】  
漫话小行星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21:25   点击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运行轨迹图,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感性的立体的九大行星图。然后,请大家分别谈谈对哪种天体感兴趣,为什么?想没想过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

  二、明确目标

   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2.文章如何安排顺序。

   3.思考小行星发现进程说明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无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见踪影。

   雨后春笋(sǔn):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长出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悬而未决:无着落,未解决。

   2.学生讨论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办法,对小行星观测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义。

  四、研读课文

   1.读课文,将你从文中了解到的有关小行星的知识有条理地介绍给大家听。

   指名一个学生表述,其他学生听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绍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识有:

   (1)太阳系除了九大行星,还有众多的小行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发现只有200年的历史。

   (3)第一颗小行星是十九世纪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亚齐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颗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国人奥伯斯发现,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动着,要经过很多个不眠之夜的观测、检验和繁复的计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们找出来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相继被发现,直到1845年,第5号小行星才被发现。

   (7)星表、星图等观测更加完备,使用了更强有力的望远镜等后,小行星才不断地被发现。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观测中被应用后,人们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以上内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绍小行星的发现史。

   (10)给小行星正式编号的先决条件:从计算得到的轨道参数,预报它下次运行到地球附近时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它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

   (11)以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国天文工作者发现而正式编号命名的小行星超过百颗,编号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国人最早发现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发现时间是1928年。

   (14)张钰哲1957年发现的小行星编号是“1125”,命名为“中华”。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编号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小行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

   (16)近地小行星的发现只有50年的历史。

   (17)已被确认为是近地小行星的现在只有4颗,其中第3颗是我国科研人员1977年发现的,离地球最近时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学家们严密监视着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内的近地小天体。

   (19)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说明小行星的在天体中的位置及其体积和质量。

   (20)为什么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是大行星粉碎成许多碎片形成;一种认为在太阳系未形成时,由于未知的原因,这一区域的物质未能凝聚成一颗大行星,而到现在仍保持着当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对于探讨太阳系起源和演化这一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能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说小行星研究的意义,从小行星的位置说起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2.由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顺序和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先总说小行星在天体中的位置,再分说有关小行星发现的历史、正式编号和命名以及活动区域、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知识,最后总说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义,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

   本文安排说明的内容,是以对事物认识的前后为顺序,因而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3.你思考过有关小行星的发现进程越来越快的原因吗?试给大家谈一下。

   讨论明确:

   有关小行星的各种发现,如数量的增多(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总数约在50万颗以上),运行区域(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的距离(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体积和质量(最大的1号小行星的直径只有1000千米;总质量也许还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这些发现都借助了数据说明,表明其观测的精确度。所有这些都是观测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强有力的望远镜,照相方法等)和各种天体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的结果。我们不妨由此看到,科学领域的发现和创新,是搀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达到的。这启发我们拥有丰富知识的同时,注重博采众长。

  五、总结、扩展

   教师谈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2)阐说说明对象(主体部分);(3)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说明的结构顺序尽管千变万化,但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1)模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2)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3)纵横交错式。

   就正文说,由于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4)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 下一篇文章:《幽径悲剧》简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漫话小行星”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漫话小行星”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九...
  • ››《背影》教学设计5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
  • ››《乡愁诗两首》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6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 ››《背影》公开课教案
  • ››马说
  • ››9、纪念白求恩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 ››漫话小行星 教学设计示例2
  • ››漫话小行星 教学设计示例1
  • ››漫话小行星 2
  • ››漫话小行星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