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 【字体: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15:22   点击数:[]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长沙市井湾子中学:石丽

教学目标:

1.       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特写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香港回归导入。

二、     扫除字词障碍。

三、     简介文题与体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分析课文

1.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按什么顺序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2.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

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作者的苦心?

3.       文章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想想有什么用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附文,说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网友来稿)

  • 下一篇文章:语文教案-日本平家蟹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九...
  • ››《背影》教学设计5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
  • ››《乡愁诗两首》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6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 ››《背影》公开课教案
  • ››马说
  • ››9、纪念白求恩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之一...
  •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 ››《别了,司徒雷登》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