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一年级语文教案
   《林海》的教学设计及课后自评      ★★★ 【字体: 】  
《林海》的教学设计及课后自评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15:30:53   点击数:[]    


《林海》是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由此展开联想,赞美它对祖国的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合作探究和实践中获得启迪,我采用了“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林海》一课的教学:
一、出示问题
首先出示学生预习中经过我筛选学生所提的问题。(1、课文描写大兴安岭,为何以《林海》为题?2、作者进入兴安岭,为何就觉得亲切、舒服?3、怎样理解兴安岭“地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基本可以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示问题后,由该问题的提出者来读。这样可以鼓励这些问题的提出者今后在学习中继续认真思考,养成动脑的习惯;同时促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在预习中能提高自学效果,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问题学习课文。
二、解决问题
首先进入第一个问题。(为何以《林海》为题)。问题提出后,全班只有两个同学举手要解答,说明多数学生并不能解答此问题。这完全在我意料之中,因为还没有学习课文所以不可能进行解答。这时我引导学生进入后面两个问题,只有解决后两个问题,学生把握住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后,才能感悟作者以“林海”为题的意图。
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何兴安岭给作者以亲切舒服的感觉)。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到作者抓住岭、林、花三方面来描写兴安岭的景色的。在处理这三个内容的时候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教学层次,使学生把握住岭、林、花的特点,以此来体会作者为何会有亲切、舒服之感。在学习“林”这部分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握林的特点。这部分学完以后,给学生放兴安岭的录像,同时鼓励学生为录像作解说,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解决第三个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兴安岭由兴国安邦的意义”。
第二、三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再回到第一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和“海”边上不是还有些别的浪花吗?“海洋”为什么没有引号而“海”边上的海要加上引号。此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进行过认真思考,同时解决这个问题对体会作者的情感很有帮助,问题提得有价值,我鼓励提问题的同学。
整个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实现。
另外,对于此课教学自认为有几处处理的较恰当:
一、教学时我比较注意学生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二、教学时抓住本课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学习“岭”这部分时,让学生体会岭温柔的特点时,让学生品读“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学生在读中体会出“点”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真实的录像给学生直观的感知;岭、林、花的图片烘托了教学气氛;优美的旋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此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不充分
在学生体会岭林花的特点时体会的不够充分。
二、不清楚
在我让学生给录像配音时,我的用意表达的不清楚,造成学生言不对图的现象。
三、不细致
给学生准备的录像事先没有编辑筛选,录像有些画面重复,耽误教学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克服这些毛病,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课后感想:
这是一次校内公开课,自己千方百计想把它上好。但又有所顾虑,因为一贯采“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有些问题真的是自己在备课中没有考虑的,甚至当时不能给学生解答。如果作课时也出现这种问题我该如何应付?我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教学主任,征求她的意见,没想到王主任对我的教学模式很支持,即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敢于面对。此时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反正有领导在后面“撑腰”还怕什么。不过通过这件事却使我在教学中悟出点什么,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纯粹的,不应左右于形势,应求之于真谛。
课后我征求了主任与听课老师们的意见,令我深受感动,她们在给我鼓励的同时都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所以由衷地感谢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感谢众多老师给我的支持与鼓励。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16《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六

  • 下一篇文章: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之二)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林海》的教学设计及课后自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林海》的教学设计及课后自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20《父 女 坐 立》
  • ››《拔苗助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让孩子们愉快的说
  • ››王冕诗小集
  • ››15《夏夜多美》教学设计之三
  • ››《识字学词学句(二)2》
  • ››《雨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车的世界
  • ››语文教案-云房子
  •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绿色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
  • ››《林海》教学实录
  • ››《林海》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评析
  • ››《林海》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林海》电化教学设计
  • ››《林海》的教学设计及课后自评
  • ››《林海》讨论研究式创新教法的实验...
  • ››《林海》谈课设计之一
  • ››《林海》谈课设计之二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