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比较利益能够实现,所以这里最早产生了大规模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 四大文明古国都坐落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地方地理条件单一,在人们力所能及的空间范围内,基本产品大致都是相同的,根本不可能刺激商品交换的发展,所以它们的生产技术、社会结构就都一直维持在传统状态。在不利于商品市场发展上,中国的条件比其他文明古国更为典型,因为中国的地理条件与西欧几乎正好相反:在文明本部黄河流域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明显具有产品差异小,且缺乏通航河流的特点。 黄河流域的气温线和降水线都是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气候基本相同,这就使得东西方向农作物的品种大致相同,例如夏收作物主要是小麦,而秋粮则主要是菽和粟(近代则是玉米)。如果我们从该地域最西端陕甘交界处一直走到最东端的山东半岛,所到之处,物产几乎都是相同的。在这一近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东西方向上基本产品没有多大差异,各地之间不存在比较利益,不能刺激商品市场的发展。另外,虽说在黄河流域的南北之间,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使得自然产品存在差异,例如北部旱地产麦粟,南部水田种水稻,但是南北方向没有通航河道,产品交换只能依赖陆路运输。在古代肩挑背扛牲口驮的条件下,陆路运费至少等于水路运费的30倍,基本产品根本不能承受这样高额的运输费用。所以根本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东西方向上产品的无差异和缺乏南北走向的河流,是两千多年来制约商品经济不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了解了地理条件、市场兴起、劳动分工、技术突破、经济增长的内在原理之后,让我们对学者们关于明清江南经济史研究的争论给予简要分析。 五、黄宗智、李伯重、彭慕兰观点评析 现在,一般读者熟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在经济改革中,国家提出的目标就是要由原来的"粗放性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所谓"粗放性增长"也叫外延式增长,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按比例增加从而引起的总产量增加,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增长。"集约型增长"也叫内涵式增长,是指在不增加物质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引起的经济产量的增长。在这种增长方式中,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 不过,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虽然符合现代经济学的严格要求,但它们对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却并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在历史上,各种生产要素严格按比例增加投入的情况很少,由改进技术和管理引起的经济产量的增长更是凤毛麟角。历史上的大量情况是,某一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这种情况下总产量也会有所增长。可以看到,这样的经济增长(如果可以算得上是增长的话)就既不是"粗放型增长",也不是"集约型增长"。事实上,这种增长的潜力是很小的。一般地说,某一生产要素的增长起初会引起总产量增长的结果,但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终将导致总产量达到顶峰甚或开始下降,而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则更早地开始下降。在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农业的情况就是这样: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某一地区对农业的劳动力投入增加,但是土地投入却不变,于是出现劳动报酬递减,黄宗智把这种总量可能提高但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称为"内卷化"。 中国学者往往受马克思理论的束缚,着眼于研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了确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力图搞清某一社会(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一般认为,劳动生产率主要由技术发展和进步决定。由于认为技术总是会逐渐发展的,于是历史上的"劳动生产率"就应当是一个逐渐提高或者至少是一个不会降低的过程。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笔者以为,由"生产力"概念演化出来的对"劳动生产率"问题的注重,是使中国学者的经济史研究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因为严格说来,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即使技术没有任何变化,历史上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一个有升有降的波动过程,尤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最为明显。如果把"人均日劳动产出量"作为衡量"劳动生产率"的标准,那么即使其他生产要素相同,在人口稀少而土地丰裕的地区,"劳动生产率"就高。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以至达到饱和程度(环境人口容量的最高限度),"劳动生产率"就大大下降了。所以,长期以来学者们重视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在历史研究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 有必要指出,人们历来重视"剩余产品"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认为"剩余产品"是产生商品交换,刺激社会发展的前提。这也是学者们在研究中重视"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原因,因为只有劳动生产率较高,产品才会出现剩余,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社会能否发展和进步,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剩余产品以及剩余产品的多少问题,而是这些剩余产品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换句话说,考察历史上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不在于确定当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在于探讨当时的产品能否促进交换的发展(交换的也不一定是"剩余产品"而是"不同产品")。在古代和近代的中国历史上,由于产品差异小,人们将产品运输到有差异的地区进行交换,比直接生产所需产品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