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理论之后,《大分流》一书对近代以来中西社会发展进程的反差,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一解释可以归纳为: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相比较而言,中国不仅没有类似发现新大陆这个"意外之财",而且中国煤矿也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离核心区江南太远,运输成本昂贵)。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这样,按照他的看法,英国之所以能够产生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只是一两个偶然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为了对以上学者的观点给予评析,我们有必要先向读者介绍几个基本原理,这就是"技术创新的成本收益原理"、"市场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原理"以及"市场兴起的地理基础原理"。这些原理是笔者根据前辈思想家的理论总结归纳出来的,但对于一般经济史学者来说却是全新的。它们本可以独立论述成文章,读者也可以在笔者的其他文章中找到相关论述,只是因为它们对理解本文论题的重要性,才占用网站的宝贵版面资源,直接纳入本文以供读者批评的。 四、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技术创新的成本收益原理 按照唯物史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那么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认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首先应当归结为地理环境的特点。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都把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归结为生产技术的变革或突破,那么生产技术突破有没有原因呢?它是偶然出现的,还是具有必然性?如果是偶然的,为什么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了那么多技术突破,而中国在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中,(对生产关系具有革命意义的)生产技术却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重大突破呢?如果技术突破具有某种必然性,那么这种必然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现代经济学认为,利益追求是人类行为的永恒动机,人在活动前都要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只有那些预期收益显然高于预期成本的发明项目,才会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制。过去往往把生产技术进步看成是象鲁班发明锯子那样是偶然出现的,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在历史上,偶然性的技术创新也许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不过它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正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多大成本。等到偶然性的发明创造大都被人们掌握,剩下的都是一些依靠偶然性无法突破的发明项目时,生产技术就会陷于停滞。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用人类发明计时钟的过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原理。 15世纪时,为确定远洋航行中轮船在海洋中的位置需要测算经度,而测算经度需要一座在远洋航行期间保持精确的计时钟。西班牙、荷兰、英国都都陆续宣布对发明计时钟给予巨额悬赏。这笔悬赏一直持续到18世纪才由英国的哈里森获得,他为了研制计时钟几乎耗费了半生精力。假如哈里森未研制成功而突患疾病死亡,那么计时钟就还会被他的儿子或是其他人发明出来,因为高额赏金是刺激人们进行研制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赏金,发明成果在出售后因为被人仿制而使发明人所获收益大大低于他所付出的代价,就不会有人去进行这种研制。仿制他人的发明成果具有一种现代经济学称为"搭便车"的利益,所以人们都想等待别人发明出来之后进行仿制,于是社会只可能出现一些像鲁班发明锯子那样的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简单的或偶然性的发明创造。 不过,虽然高额赏金能够刺激发明创造活动,但政府悬赏的只能是重大而又紧迫的项目,事事都靠政府悬赏是不现实的,于是保护发明者利益因而能够给予创造活动经常刺激的专利制度被人类发明了出来。此后欧洲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专利制度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许多发明创造的预期收益远远低于预期成本,因而根本不会有人去进行研制。古代中国没有形成保护发明者利益的制度,所以出现的发明创造大都具有简单和偶然的性质。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专利制度形成以前,西欧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所以最早的技术突破并不是专利制度刺激的结果。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是由于市场扩张引起的盈利机会对人们刺激和吸引的结果。 2、市场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原理 诺思认为,引起西欧经济兴起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商品市场的扩张。 早在11世纪,随着边疆地区的开垦,西欧就形成了小范围的商品交换市场;市场盈利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交易活动,粮食、木材、羊毛、咸鱼、酒类等基本产品(低值笨重货物)逐渐加入到市场交易中来,到13 世纪时,西欧逐渐形成了辐射范围广阔的大市场。市场扩大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靠近市场地区信息灵通,人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的专业化刺激了分工。羊毛织品是当时西欧主要的制造品,其制造过程可以分解为许多细小的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