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它是否符合实际。在我们看来,李先生这种前后不一致的看法,正好说明明清江南的经济史材料既不能证明一个确定的结论,也不能用于推翻与其相反的观点。因为,复杂事物能够为任何相互冲突的见解提供个别事实依据。 李伯重引用人口学的研究结论,对黄宗智关于江南人口压力的论断提出批评,也是完全不得要领的。当然,由于缺乏可靠资料,黄宗智不可能对明清江南的人口压力给予精确计算(更何况人口压力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量),而只能得出关于人口一般趋势的结论。如果李伯重不同意黄宗智对"人口压力"的判断,能用具体材料直接予以批评或反驳当然最好,阐明自己不同意这一结论的间接理由也未尝不可。可是,李伯重却举出葛剑雄、李中清、王国斌、威廉?拉夫里(William Lavely)等人的研究结论说,"1700-1850年间,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与西北欧及英国相差不大"[5](P85-86);又举出何炳棣的研究结论说,在1850-1959年的一百多年中,人口大省江苏的人口仅仅增加了7.5%(而且这还没有包括此时期上海作为一个重要城市而形成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而同一时期,浙江人口却下降了23.8%,安徽下降了19.3%,江西则下降了31.4%。李伯重试图用这些研究结论说明,"明清江南所谓的人口压力是不是真正存在还是一个远远不能定论的问题"。 笔者以为,这些材料不但不能反驳黄宗智的看法,相反,却正好证实了黄宗智关于人口压力增大的论断。因为,即使"1700-1850年间中国的人口增长率"确实与同时期的英国相差不大,也并不能否定"江南"人口饱和的状况。判定某一地区人口压力是否"增大",应当将这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数据进行比较,而不是用不同地区(在同意时期)的人口数据来进行比较。而在1850-1959年的一百多年间,江南各省人口没有增长甚或下降,虽然不能说明人口压力"增大",但却正好说明在1850年时江南已经存在严重的人口压力,因为正是饱和人口的制约导致马尔萨斯抑制的出现才使人口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如果在1850-1959 年江南人口又有大幅度增长,那才正好说明在1850年时尚不存在什么人口压力。 利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分析李伯重的论证,可以看到它的缺陷在于未能够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看,彭慕兰对黄宗智"内卷化"理论的批评,倒有不少正确之处。 首先,彭慕兰看到,在一个没有发生急剧技术变革的世界中,全世界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劳动力边际报酬下降的事实。所以黄宗智用"内卷化"来说明中国江南落后确实没有说服力。 其次,彭慕兰批评黄宗智对英国圈地运动的看法,也是正确的。黄宗智似乎是无条件地接受了马克思的看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依靠暴力掠夺实现;另一个是有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在英国是通过圈地运动实现的。黄宗智认为,由于中国不存在圈地运动,没有形成"自由劳动力"这一条件,所以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们不知道黄宗智的这一说法是否直接来源于马克思的论断。不过经济史研究不能以经典理论家的"说法"为依据,而应以基本经济学原理去分析具体事实。当然,就圈地运动的作用来说,彭慕兰也是借用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来批评黄宗智的,所以也不能认为具有逻辑论证的力量。但是,他的见解无疑比黄宗智要高明,因为他认识到,不是圈地运动造成的"自由劳动力",而是市场的刺激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增长,按照他的说法,"公开的市场机会和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获得的新消费品的实用性,在刺激效率增长方面可能更为重要"。而根据我们前面对诺思原理的介绍,也确实是市场盈利刺激了经济效率的增长。 不过,虽然彭慕兰认识到市场在西欧经济兴起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他却不会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深入探讨,他了解或者借用的这一正确思想并没有对他的研究起指导作用。相反,他却对经济史资料采取了几乎是随意取舍的态度,完全无视18世纪以前中国和西欧在经济运行方面已经出现的巨大反差,硬说直到1800年,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只是由于美洲新大陆的开发和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英国产生了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 就彭慕兰关于1800年中国与西欧差别不大的论断,黄宗智的反驳是颇具说服力的。黄先生看到,早在1800年之前,英国就出现了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以及消费变迁等"五大变化"。他认为,这些革命性变化与英国煤矿业特早发展的偶合,促使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与此相比,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中国后来进入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和英国完全不同:即首先通过社会革命来进行资本积累,尔后通过农村的现代工业化来降低农村(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 实际上1800年时,原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已经独立24年。美国何以要独立?是因为与英国的经济利益产生分裂。为什么经济利益会出现分裂?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所以在1800年时,不但英国,而且它的衍生子国美国也已经发展到很高程度。又经过200年,美国人彭慕兰用英文在美国出版的著作,却作出了1800年的英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