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精细的分工使人们只需要重复简单的操作,简单的操作"将人们天生的发明欲集中在 有限的一些难题上",促使人们考虑用机械代替手工,用自然力(水力和风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发明那些从事简单操作的机械,研制成本大大降低,而创新收益则因产品具有广阔的销路而十分可观,刺激人们致力于技术创新的研制,于是西欧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 因此,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是双重的。市场发展既通过刺激生产和劳动分工间接降低了创新成本,又由于可以大量销售产品而直接提高了创新收益。所以,近代以来理论科学和技术创新大都出现在具有发达市场的西欧,决不是偶然的。一句话,市场盈利是刺激技术创新和突破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市场发展造成的纯收益的提高,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方面,简单技术或偶然的发明创造能否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关键问题也在于这些技术和发明能否利用市场获利。诺思还指出,南欧人早已发明了利用水力和风力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在南欧并没有起到重大作用,后来却在欧洲西北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们之所以能够在欧洲西北部发生那样的作用,完全是由于那里已经出现了能够使它们获利的市场。按照诺思所说,"由于利用这些技术建造设备需要大量资金,所以只有在大量生产的情况下才是有利可图的"。而要大量生产,当然需要有销售产品的市场。另外,许多中国人知道,我们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在中国所起作用很小,传到欧洲却对新兴阶级战胜旧制度起了重大作用。同样的技术在不同地区具有如此不同的作用,关键就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 3、市场兴起的地理基础 按照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是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由于无法解释技术创新出现的原因,于是历史科学走进了死胡同。不过也应当承认,许多学者也看到了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由于把市场看作是"生产关系"(其中的交换关系)方面的内容,于是市场发展只能由生产力发展给予解释。但在诺思看来,市场发展是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更为基础的层次。市场发展既引起人们"关系"方面的变化,也引起了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只要阐明市场发展的原理,也就解决了困扰历史学家上百年的大问题。 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市场兴起的基础条件是优越的地理条件,促使市场兴起的原动力(外生变量)则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直到中世纪前期,西欧大部分地区还是人口稀少的广袤的荒野。但是人口具有自然增长的趋势。中心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导致劳动报酬递减,迫使人口溢出到尚未开垦的边远地区,这就是开发西北欧的所谓"边疆运动"。在新开垦的地区之间以及新老地区之间,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导致粮食、牲畜等自然产品的差异,这就引起对交换的需求,于是首先产生了小范围的商品交易市场。广泛的水路运输使得运费低廉,粮食、木材、羊毛、咸鱼、酒类等基本产品(低值笨重货物)也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于是广阔的地域都参加到市场交易中来。基本产品的交易使得各地都能够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这就使得普通农民也能够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了劳动收益。边远地区农民收益的提高使得他们有力量消费更多的制造品或奢侈品,从而刺激了工业的专业化和劳动过程中精细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不过,作为"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诺思强调市场发展促使西欧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组织和制度,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我们需要注重探讨的问题则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普遍存在,何以只有在西欧才导致市场的兴起呢? 历史上对人类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商品贸易不是许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跨大洲、越大洋的丝绸、香料、瓷器、象牙、金银、珠宝等奢侈品的转手交易(在古代运输条件下,只有奢侈品才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而是南欧、西欧和北欧以低地国家尼德兰为中心的粮食、木材、羊毛、鱼类、酒类等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贸易。因为只有基本产品的贸易才能够使劳动价值最低的农民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有能力购买工业制造品,从而刺激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从市场发展的原理看,基本产品的交易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发展起来。一方面,"基本"产品产地广泛,各地生产成本差别不大,所以没有交换的必要;另一方面,基本产品大都是低值笨重货物,所以很难承受远距离高额的运输费用。从这两方面看,基本产品的交易只能够在那些很特殊的地方发展起来,这些地方要具有小范围内产品差异大、大范围内运输费用低的特点。产品差异大使得各地的比较利益明显,运输费用低使得比较利益能够实现。西欧就正好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尼德兰(现今的荷兰、比利时)面积只有七万平方公里,但降水多的地方每年达1300毫米,降水少的地方却只有600毫米,这就导致自然产品差异很大,各地具有明显的比较利益,由于河流密布,并且大都是四季通航,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