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绝不能盲目鼓励高消费。印度的甘地说过: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人类的贪欲[4]。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牢牢记取“节用御欲”的古训。[5]
[1] 如《宋史》卷277载:“论曰:八政之首食货,以国家之经费不可一日而无也。然生之有道而用之有节,则存乎其人焉尔。”这类提法似乎在一个发展过程。采猎时代或采猎活动的原则是“取之以时,用之有节”,如果不是“用之有节”,就不可能贯彻“取之以时”的原则。班固在《汉书·货殖列传》中提出的“育之以时,用之有节”,包括了全部农业生产在内。“生之有道”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包括了所有生产活动。作为国家理财原则的“用之有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统治者的消费不能越过自然界和人类生产能力所能负荷的限度,二是指统治者的榨取不能越过老百姓所能负荷的限度。所以又有“生之有道、取之有制、用之有节”等提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2] 《汉书》卷24《食货志》引贾谊语。《新书》载此语作“用之无节”。 [3]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明湛若水《格物通》卷85《漕运》亦有类似论述:“天之生财有限,人之运力有穷,不可不节也。使用之无节焉,则虽罄民之赀,竭民之膏,而其用亦有所不足矣。” [4] 转引自游修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序。 [5] 应该指出,虽然历代都有思想家农学家提倡节约消费,但实际上难以制约统治者的奢侈无度,以致超越在当时物质生产条件下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限度,就是导致我国历史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反观中国传统农业 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主要内容。不妨将传统农业与现在提倡的循环经济作些比较,这对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农业和展望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所助益的。 循环经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要求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它们由“仇家”变为“亲家”,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中国的传统农业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就是把农业视为由相互依存的天、地(农业环境)、人(农业主体)、稼(农业对象)组成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农业生产建立在自然再生产的基础之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是统一的。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部思想和实践,都是以这种“三才”理论为指导的。几千年前就有这样深邃的认识,不能不令人为我们先辈的智慧所折服。 让我们再用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来观照一下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考察的顺序倒转过来。 循环经济三大原则之一的“资源化”,或称“再循环”,要求在生产过程的末端把“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如前所述,“变恶为美”、“余气相培”正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得意之笔。城乡生产和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废弃物”都被用作肥料,返回土壤,参加“再循环”。正是有鉴于此,有些学者径把中国传统农业称之为“循环农业”,指出“虽然中国传统农业的施肥技术,存在着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卫生保障差等弊端,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予以改造,但它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密切结合,把废物作资源化处理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1]倒是现在有些地方过分依赖化肥,抛弃了重视积攒和施用农家肥的优良传统,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抽水马桶文明的普及,城乡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大量积聚,传统的城乡物质循环的链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中断,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如何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重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资源化的优良传统,重建涵盖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的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道,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循环经济的另一原则“再利用”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加以利用。这正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强项。在“三才”理论整体观的指引下,中国传统农业不但十分重视农业生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也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共生互养、相生相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相资以利用”的方式,正是“再利用”原则的生动体现,直至今天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过,其中相当一部分停留在单纯经验的层次和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亟待发掘、总结和提高。例如,我国早就懂得驱鸭治蝗,在这基础上创造了稻田养鸭的生产方式,既可为稻田除草除虫,又可肥鸭,是一很有价值的农业生态技术,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项技术得不到重视和总结,默默无闻,近年却从国外引进“稻鸭共作”的技术,有人还以为是舶来品,难免有“数典忘祖”之讥。不过,应该承认,引进的这项技术是经过了改进的。我们应该从这件事中获得启发,不能把传统农业的技术经验当作过时之物随意扔掉,应该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种仍待开发的矿藏,认真予以整理和发掘,用现代科学给予总结,阐发其机理,改进其操作,使之精确化,提高其科学性,这样,一些似乎不起眼的古老经验也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