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 【字体: 】  
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6:23   点击数:[]    

天养”毕竟是“人养”的基础。
[4] 这里的“祭”指“杀而陈之”,像人们祭祀的样子。孟春“獭祭鱼”,季秋“豺祭兽”,孟秋“鹰祭鸟”是古人开始捕猎和射猎活动的物候。
[5] “茬”是伐木后留下的残茬;“蘖”是萌蘖;“夭”是初生草木;“蝝”是小虫;“麛”是小鹿;“卵”是虫鱼之卵,泛指怀卵的虫鱼。这段的意思是保护幼小的尚在成长之中的动植物。 (二)“地力常新壮”和“土脉论” 
土地是农作物和畜禽生长的载体,是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能否充分和持续地予以利用。中国历代都在扩大耕地面积,但从战国时代起,人们已经把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上来,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西欧中世纪长期实行轮流休闲的三圃制,中国则早在战国时代就已从休闲制过渡到连种制,唐宋以后,多熟种植又逐步发展起来,较高的复种指数和其他技术措施相配合,使得土地单位面积产量越来越高。中国的人口,从战国时期的二千多万发展到鸦片战争前的三四亿,传统农业基本上满足了人口巨大增长的需要,直到今天我们还为中国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而引以自豪。几千年来,中国的土地在保持了不断提高的利用率和生产率的同时,地力基本上没有衰竭,不少土地越种越肥,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农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造成这一奇迹的“秘密”何在?关键仍然是“用养结合”,只不过这里“养”的对象不是生物体,而是土地,这种“养”也不是纯粹的自然再生产,而是人工改良和培肥土壤的过程。土地种庄稼是要消耗地力的;只有地力恢复或补充以后,才能继续种庄稼,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问题在于用什么办法恢复地力,从而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正是在这一点上区分出各种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高下。在撂荒制和休闲制下,地力的损耗主要依靠自然力量自我恢复,所以需要较长的过程。在连种制和多熟种植的条件下,地力的恢复则主要依靠人力补偿;反过来说,只有人工恢复和培肥地力得法,才能保证连种制和多熟种植的实行。中国古代农民的高明正在于此。有的学者强调中国黄土的“自行肥效”,似乎中国的耕地天生不会发生地力衰竭,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在连种制逐步取代休闲制的战国时代,中国曾经出现过局部的地力衰竭现象。《吕氏春秋·音初》说:“土弊则草木不长。”《礼记·乐记》说;“土敝则草木不长。”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过,中国古代人民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改良、恢复地力、培肥土壤,合理的土壤耕作、合理的农田排灌、合理的种植制度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最重要的手段则是施肥。到了南宋,陈旉已能满怀信心地指出:

    或谓土敝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遂,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语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抑何弊何衰之有!
 
这就是中国传统农学中最光辉的思想之一的著名的“地力常新壮”论,正是这种理论和实践,使历史上的中国能把大量原来条件恶劣的土地改造为良田,能够在高土地利用率和高土地生产率的条件下保持地力的长盛不衰,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地力常新壮”的思想,是西欧中世纪所没有的。为什么我们的先辈能够提出这样精彩的理论?其深厚基础是中国古代人民无与伦比的农业实践,其思想渊源则是中国传统土壤学所特有的“土脉论”。“土脉论”的出现不晚于西周末年,它把土壤视为有血脉的活的机体[1]。这种理论很不简单,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改土培肥的道路,影响深远。既然土壤有气脉,气脉有盛有衰,可损可益,那么土壤的肥力状况就可以在人力的影响下变化。在《周礼·大司徒》的记载中,有“土”和“壤”的区分,它们相当于现代土壤学所说的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通过人类的农业活动,可以使自然界土壤发生适合人类需要的变化。《吕氏春秋·任地》则明确指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并据此制定了把土壤力与柔、息与劳、肥与棘、急与缓、燥与湿的偏颇状态改变为适中状态的“耕之大方”,后来《氾胜之书》又概括为“和土”的耕作原则。《周礼·草人》也提出使土壤变得肥美而适合农作需要的的“土化之法”。东汉王充进一步指出瘠土转化为沃土的条件是“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论衡·率性》)。“地力常新壮”论正是这些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土脉论”和“土宜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土壤学中最有特色的理论。我国老一辈农学家、土壤学家,如王云森、侯学煜、乐天宇等,对“土脉论”和“土宜论”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一种生态系统学的高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土壤学的重要依据。




[1] 《国语·周语上》载西周末年虢文公云:“夫民之大事在农。……古者太史顺时覛(韦注,视也)土,阳瘅(厚也)愤(积也)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农祥,房星也。晨正谓立春之日,晨中于午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再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形成的时间

  • 下一篇文章:季节性饥荒条件下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循环经济刍议
  • ››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